无意中从天涯扒出的一篇神文,与喜欢喝胡辣汤的朋友共享之。
引用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383504.shtml
说起河南的比较有名的小吃,就不能不提起胡辣汤。
自从17岁离开家,很少吃到地道的家乡风味了。前几年一直住集体宿舍,味觉已然到了麻木的地位,对所有美食失去了兴趣。现在生活稳定了,不再漂泊了,对家乡风味的思念却是越来越重,最忘不了的,就是家乡小吃胡辣汤。
盛胡辣汤的的大铝盆就放在蜂窝煤的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那一股股的香气也随着飘散在空中,不时往人们鼻子里钻,于是人们的脚步被香气牵引过来,纷纷围坐在小圆桌上。那边咖啡色的汤里滚动着深绿色的海带,白的粉条和豆腐丝,黄的黄花菜,红的花生仁儿和肉丁,看起来色彩斑斓煞是好看。色香俱全了,人们迫切地想尝尝味道。
盛汤的人手里拿着一柄奇怪的木勺,先深深伸进汤里,来回使劲的搅动几下,然后再溜着锅边把刚好搅的不稠不稀的胡辣汤盛进碗里。盛汤人再熟练的滴点香油和醋,一碗如岩浆般的热汤就摆在你的眼前了。望着这一碗期待中的汤,看其表,暗红色透着些许土色的汤面浮着木耳粉条等原料。低头闻其味,一股热气夹带着香油、醋和汤特有的辣味不由分说奔进你的鼻腔里,通五官,过六腑势如破竹。拿着小勺轻轻搅动两下,有轻微的糊状感。舀上一勺,弯腰伸过头去,吹几下,匝起嘴来,做预备Kiss装,眼望前方,准备和勺子来个荡气回肠的热吻。小嘴就着勺边轻轻地吸几口(当然这几口可能加起来还不到一口),待嘴适应了那股热劲和辣劲,再一口把剩在勺中的木耳等吃尽。身上立刻暖和起来,精神气儿也足了,声调也就提高了八度:再来一碗!喝这一碗的速度显然就慢了不少,慢悠悠的一小口一小口地抿,这时才品出酸辣香的醇厚味道来。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考证正确品汤之法?不会是像品葡萄酒时周星星所说的应该把舌头卷成卷吧?不过品葡萄酒时是应该让酒在嘴里来回流动,这样才能品出酒的不同层次。可是我把胡辣汤在嘴里逛荡了N圈,除了汤的温度有点降低外,仍然是浓烈的辣味。不过这种辣不是像四川那种麻辣,也不同于湖南的辛辣,他们靠的是辣椒刺激味蕾。而胡辣汤好像更多的是靠汤的滚烫温度来增加嘴里辣椒般的灼热感,为汤的辣味推波助澜。不过许多种胡辣汤里的辣都是靠的胡椒粉,但我光顾那家店的汤里好像胡椒粉并不是很浓。不过这汤要凉了就只剩辣味了,也使我明白为什么这汤要不断的加热。这胡辣汤里的原料好像有面筋、粉条、黄花菜、长的奇怪的木耳和少许牛杂,大部分其他胡辣汤的原料也基本是这样,也许可能有些海带等其他原料,但主要就是这些了。也许这些原料并不十分的精贵和营养,但却显示了做汤之人的巧夺天工,也正是这点才造就了胡辣汤平民身份,才能使大众享受这份难得的早餐。
卖胡辣汤的摊点,基本上都喜欢打着逍遥镇的牌子,说起来还有缘故。逍遥镇胡辣汤据传其始创于明朝中叶,由由名贵中药和主料熬制而成,一度被封为宫廷饮品。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御厨赵杞为避战祸,遂携秘方隐居于西华县逍遥镇,从此之后逍遥胡辣汤普及民间,香泽大河南北。而逍遥镇也因此成为胡辣汤的原产地。
两掺,胡辣汤主热辣;而豆腐脑则主清爽;胡辣汤的汤是一种暗红色夹带着其他原料的颜色;而豆腐脑通身洁白一尘不染;胡辣汤如同代表了北方大汉粗犷,豪放的性格;而豆腐脑则代表了南方小家碧玉的特有的细腻温柔。真不知是那位聪明的店家有这神来之笔,把这两样看似不相容的搭上了红线,不过搭配的到十分的有特色。在碗中两位也刹是好看,喝汤时豆腐脑的白色带给我一种视觉和感觉上的放松。味道上豆腐脑的清淡也把胡辣汤的热辣冲淡了不少,也许是这适应南方人的口味,才使胡辣汤的领地扩大到长江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