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8

作者:朱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294038/answer/3215256899

我一直觉得,一个家庭的悲哀是有等级制度的。

其中最为苦痛,也最为绝望的,我把它叫做附生家庭。

你也许还不能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但没关系,我可以讲给你听。

我不必询问你对自己女儿是否心怀愧疚,因为我知道在你的心里,你是整个世界最大的受害者。

你的童年满目疮痍,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下,你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冷漠,厌恶,这些东西构成了你对于亲情的最初认知。

由此可以料想到,你的成长经历必然也是伴随着苦痛。

所以如我所说的那样,在你的心里,你是一个缺爱的,可怜的小女孩。

你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受害者,你生命当中的一切都理应对你有所亏欠。

知道吗,有时候受害者这个身份相当好用,因为它可以赋予你极大的自我安慰。

所以你讨厌自己女儿,讨厌的非常自然。

不过我不是来剖析你的,如你这样缺爱的小女孩,在我的生命里都可以堆砌成漫山遍野的坟包了。

我是来提醒你,你已经不是你了。

还记得开篇我提到的那四个字吗,附生家庭。

你有时候不觉得奇怪吗,你全然没有任何独立的自我,当你脱下衣服的时候,从你的脖颈到你的脚踝,都被打上了某种烙印。

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乃至于你的伤痛,都不属于你自己。

你的一举一动,在时间的尺度里都是某种重复。

甚至你不是自己在活着,你是替别人活着。

那么,你是谁呢。

答案就在这里。

你是你的母亲。

就像你能够察觉到你的心里有个恶魔,却意识不到,那就是你的母亲附生在你身上。

在这片守旧的土壤之上,传统的观念,封闭的屋门,贫瘠的环境,以及狭窄的人际关系,这些事物就像是某种必要条件,来进行一种极其荒诞且残忍的传承。

母亲的确不爱你,但她却把一切自我都投向了你。

她的敏感,她的脆弱,她的情绪,乃至她的痛苦。

这些事物通过言语,通过暴力,通过眼神,一点一点塞进你的血肉里,用力地在你的骨髓里扎下根来。

然后剥夺掉你的自我,操控着你的想法,僵化你的生命。

她似乎没有向你付出任何东西,但却把全部的自我附生在了你身上。

所以你不觉得很可笑吗。

你明明是母亲不喜欢的孩子,却继承了她的一切。

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不要害怕,因为哪怕你此刻就开始尖叫,然后用力地捶打自己的脑子,拼命地嚎哭试图让你的母亲从身体里出来,这也无济于事。

因为还有一个问题等待着你。

你是你的母亲,那么你的母亲又是谁呢。

当你一边感受着自我的痛苦,一边下意识地重男轻女,种种情绪在你的心里反复纠葛,却依旧无法让你停下对于女儿的厌恶时。

你意识到了吗,你的母亲当年也是这样的。

那么她的一切又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她的母亲。

于是乎,所有的痛苦都清晰了起来,在你们这个悲哀的家庭里,每个女人都在被自己的母亲所附生。

你们就像一万条扭曲的蜈蚣,头咬尾地串联在一起,然后蜷缩在阴暗的荒地里,日夜不停地嘶叫。

所以你能够惊奇地发现,你们家庭当中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一切的根源,又或者那根本不是人,而是一种遗传式的愚昧。

这种愚昧塑造出了一个固定的女性形象,在这个形象里充斥着自我的迷茫,纠结的痛苦,还有令人牙齿发酸的自我怜悯。

而这个固定的形象,又伴随着家族的血脉,通过血缘关系和怨恨进行着传承。

就像是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附生。

又像是在你们这个小小的宅子里,竟然有一座活生生的无间地狱。

每个人都在痛苦中把这种愚昧传承了下去,每个人都终其一生找不到答案所在。

每个人都在憎恨。

却最终把仇恨都投向了自己的下一代。

每个人都在因为缺爱而饱受折磨,却因为嫉妒而不愿意去爱别人。

于是,每个人都得不到解。

知道吗,所有人都在厌恶你,时至今日这里的每一个回答都在控诉你。

而我不是,我是来唤醒你的。

这与慈悲无关,你的一切悲哀在我这个精神病眼里都是某种乐子,但你的孩子是无辜的。

我可以无视你悲戚的生命,但今天我决定要拉这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一把。

所以我选择用文字给予你当头棒喝,让你从这种诅咒式的纠葛里清醒过来。

你只有一个办法。

想要拔除你的母亲,你的祖母,你的祖祖辈辈所留下来的愚昧,想要把这种血脉里的附生彻底清楚,想要断去这种荒谬的,痛苦的传承,你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成为第一个去付出爱的人。

成为第一个,把这种仇恨收敛起来,并愿意把所有有关于家庭的痛苦都藏匿在自己身上的人。

成为第一个,独自承受全部过去的人。

这样的过程是极端苦痛的,你将无处发泄,你将反反复复地怀疑一切,你将因为亲手摧毁这个痛苦家庭的血脉,而遭受到最猛烈的反噬。

你将抑郁,将流泪,将落寞,将每天晚上都做着噩梦。

但是知道吗,你是一个母亲。

这是唯一你可以依赖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将赋予你脱离过去的机会。

你会在时间里慢慢明白,你所付出的爱,最终也将得到回应。

而那种回应,也同样是爱。

在漫长的绝望之后,你再也不会孤单。

你会牵着女儿的手一起散着步,并在命运偶然的契机下明悟,原来爱这个孩子,也是在爱你自己。

而你也将成为这个布满裂纹的家庭里,第一个被爱的人。

这个孩子,会填补你全部的痛。

这就是爱,与被爱。

怎么说呢,也许终其一生这个孩子也不会知道,她的母亲究竟为了爱她做了什么。

但那没有关系不是吗,因为当你真正拥有了克制仇恨的勇敢,当你没有在那些悲哀的咆哮中屈服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你了。

是真正的你,是特别的你,是完全且完整的你。

所以,是做勇敢的母亲来亲手结束一切,还是依旧扮演着那个被母亲附生的小女孩,软弱地蜷缩在角落里,看着你的孩子最终也沦为愚昧的附生对象,一切悲哀依旧在你的家庭里继续。

选择,就在你的生命里。

然后去践行它吧。

比起世界上又多一个悲哀的缺爱女人,我倒宁愿再多一个快乐到哪怕有些傻愣的小女孩。

一切与我无关,但这份阴差阳错的唤醒,你得接下了。

因为我可是会骂人的,精神病懂不懂。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要以为爱和仇恨无法共生。

记住,你可以爱你的,也可以恨你的。

所以,去爱她吧。

因这份勇敢,去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王左中右
https://weibo.com/2836149552/LtV0p1UXw

中文好像越来越年轻。
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很多的新词,比如暴风吸入跺jiojio绝绝子,比如一些莫名其妙的首字母缩写,死成了S,钱打成Q,还有脸成了L。

又比如,最近很喜欢把阳性患者叫做小羊人,女性叫母羊,老人叫老羊,阳性的那座楼就成了羊窝。

新词层出不穷,语言与时俱进,捉羊不过是开个玩笑,这些当然都知道。但眼睁睁看着流行词翻滚汹涌,中文互联网换了人间,总有那么一瞬间猛然觉得——

2022年,简体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1、
中文越来越低幼。

现在有一种风气,是全员主动去接受低龄化、巨婴化的用词和语法。

最近的疫情里,防疫人员说成了大白,阳性成了两脚羊,上海成了生煎包。好好的一句“上海加油”,却又成了“大白来羊窝抓羊,小羊人乖乖毕业,生煎包加油加油”。

一时间,什么都成了抄作业,什么都成了开卷考。

我讨厌这种低龄化的表达,讨厌这种思想的退化,讨厌低龄化表达加剧的思想的退化。

你看裁员这个词太没人情味,不如就叫毕业;抑郁这个词太低情商了,不如就叫玉玉症;你看火灾消防员太烫嘴,不如就叫蓝朋友吧;企业家这个词太没意思,不如就叫马爸爸。

好像什么事都是过家家。

我总觉得,一些很严肃的地方,一些很严肃的事情,不该被这么戏谑的低龄化表达,不该把他人的苦难,变成幼儿园小朋友的打闹。

这么多年,我们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语言和思想原本很有力量,原本是那样的铁骨铮铮,荡气回肠。

2、
中文越来越敏感。

之前也说过这个事。其实我理解歧义,理解敏感,可是我不太理解动不动就高潮。

就在我完成《现在的屏蔽词真让人懵了个逼》之后不久,某个平台上就将“▢”代替杀字,成为了新一代的屏蔽词顶流。

“▢”这个符号虽然是为了屏蔽而诞生的,但它十分像另一个字——口。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R-18的内容,开始走向了十八禁的方向。

比如:大杀四方变成了“大口四方”,杀人如麻变成了“口人如麻”,电影《杀死比尔》变成了《口死比尔》。

幸好电影的主人公是女的,才没让电影走向同性之爱的方向。

但一身是胆的赵云无辜躺枪了:他在长坂坡口了个七进七出。

就连我最崇拜的李白也变成了:十步口一人,千里不留行。

那么问题来了,“故意口人罪”到底应该死刑立即执行,还是拘留半个月?这个问题恐怕罗翔老师也得想上几天。

很多像“杀”这样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敏感,但越来越不让乱说,结果反倒是越来越乱说。

3、
中文越来越失去创造力了。

奶茶好喝?绝绝子!电影好看?绝绝子!游戏很秀?绝绝子!
蛋糕难吃?绝绝子!网剧垃圾?绝绝子!操作很差?绝绝子!

发现了吗?不管好的坏的,统统可以用绝绝子。无语也是绝绝子,惊叹也是绝绝子,高兴是绝绝子,难过也是绝绝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电影,里面的国王几乎讲所有的词都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医生只能告诉患者:“你的疾病监测结果是:阿拉迪恩,但情况还是很阿拉迪恩的,所以你需要阿拉迪恩。”

更可怕的是无所不在又烂俗的谐音梗,以各种刁钻的角度轰炸你的信息流。

当他们说笔芯的时候,我不在乎,因为我只比心;
后来他们说沙雕和雨女无瓜,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巴拉巴拉小魔仙;
后来他们说集美们,giegie,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直播;
后来当他们开始满嘴的修勾、贵物,我不在乎,因为我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最后当他们只会说老六、二臂、栓Q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在乎了,所有人都被同化在这失去创造力的文字茧房中了。

所以我们生活的时代:歌词越来越口水化,文学越来越网络化,诗歌越来越浅显化,大众词汇越来越庸俗化……

世上总是劣币驱逐良币。
当什么都可以绝绝子的时候,当人人都愿意绝绝子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成语绝句了。

4、
中文的废话越来越多了。

最近有些自称“当代语言艺术家”的人,堪称中文的谋杀者。

这些人张嘴就是:咱就是说,属于是,一整个大动作,无语住了,狠狠,整个就是,笑不活了……

有人给这种文字起了个名字:鬼打墙文学。

但相比这个,我更在意另一件事:到底是谁在创作这些文字垃圾,让我们上网说话越来越费劲啊?

普通人失恋也就是:我失恋了。

放到他们嘴里就是:家人们,咱就是说今天就是纯纯心肌梗塞一整个EMO住的状态,整一个就是王八退房憋不住了属于是,咱也就是说他非要驾鹤西去撒手人寰咱也没办法纯纯大无语,从今往后姐就是女王的自信大动作了。

对此我只能表示:咱就是说,我一整个无语住的大动作了,哎家人们,纯纯属于是什么?仓颉钱玄同哭不活了。

文字本质上就是智力的剩余,废话本质上就是思想的懒惰。

一篇《滕王阁序》本质上就是一个天才的苦吟,一夜之间,凭空多出十几个成语,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杰地灵,萍水相逢。

李白从宫廷到山野,漂泊一生,感慨一生,写了那么多年,我们说亲情才有了天伦之乐,说说爱情有刻骨铭心,说豪迈可以用一掷千金。

我怀念那个贾岛推敲的年代,怀念那个“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年代,怀念那个张口“秋分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年代。

那个年代,很多人愿意做文字的囚徒,是思想的诗人。

5、
中文已死,或许是真的。

我经常在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这样了。

直到看到一期《圆桌派》,看到姜文说,我们手里拿的iPhone手机,是一个老人做的。很多名牌,也是老人在设计。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年轻人推崇的东西,都是老年人创造、引领的。

我才突然有点明白了。

中文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死在了太年轻,死在了很多成年人越来越低龄,死在了我们越来越接受这种低龄。

但它,本不该这样。

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知乎一个问题下不那么对题的回答,确很符合自己当下的纠结心态,转载留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62889/answer/239703361

———————————————————–

中秋回了趟老家,和父母一起过的节。在家的时候给不放假的几个办公室发了六封工作邮件,父母家里网不好,还是插线的,附件上传了好久没成功,过节心浮气躁,敲了几下桌子,母亲默默进来,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又悄悄出去了。

我和父亲母亲的关系很好,每月给他们打钱;他们当然不舍得花,于是每月给他们买东西,有时候我在商店买了什么吃的觉得好了,就上淘宝给他们也买一份;每周给他们打电话,如今三十多岁自己成家立业了,每次飞机起飞前还要在微信群里说:爸,妈,飞机要起飞了,今天去上海,明天回来。

我做了一个孩子所能做的一切。哦,只有一点小小的瑕疵,我常年不在他们身边。

是的,我是故意这么说的,为了使自己好受一些。这绝不是一个小瑕疵,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常年,不在他们身边。

从小到大我就是父母的骄傲,在一个衰落的,贫穷的,颓废的三线城市,做着小县城的那种好学生,被旁人羡艳,我听到人们在背后议论,老x自己受穷一辈子,要靠儿子长脸了。我也确实给他们长脸了,考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在这个国家的心脏安家落户,有了体面的工作,领着他们出国去玩儿。对于北京,我真的没有什么存在感,然而我知道,对于家乡父老,对父亲母亲来说,我已经与平庸绝缘,我是成功走出荒芜,闯出一片天地的精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在一座大城市,以一种不同于家乡人的方式奋斗和生活,就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我记得一直到十八岁以前,我有事情还是会和父母亲说,我说高三太苦了,说上完夜自习会饿,而他们总能给出排解的办法,一句鼓励,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一直到有一天,我读大一的时候,打电话给母亲,说我太痛苦了,遇到一个问题,实在不知道如何应对,但是这样的问题,却不再是我的母亲所能回答的,我得把很多事向她仔细解释很多遍,她才能明白我到底在说什么,更不用说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了。然而她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事实上,两年以后,在我早已忘记的时候,她还在一个早上小心翼翼旁敲侧击地问我,到底过了那个坎儿没有。自己的孩子在经受某种困难,然而她一点儿忙也帮不上,这让她比我还要痛苦。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慢慢不再向父母倾诉我遇到的困难,因为那种无力和焦虑感会让他们彻夜难眠。我开始跟他们说一切都好,没什么事情发生,与此同时,独自做了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决定。现在看来,也并不都是糟糕的决定。

我的父母只是不熟悉大城市的逻辑,他们并不愚钝,他们当然也慢慢知道了孩子并没有向他们吐露全部的实情,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时代甩下了,不,这不重要,要紧的是,他们被自己的孩子甩下了。他们想要提供帮助,想要倾心交谈,然而他们发现孩子在问候他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他们却不能理解自己孩子遇到的事情。他们收到微信说孩子要去上海,他们想说点什么,想问问去上海做什么,可他们不知道从何问起,而我也不知道该从何解释起。

上午的时候隔壁家父子俩刚刚吵了一架,老子嫌儿子没出息,过节不去领导家走动,尽想着睡懒觉。隔壁家小孩就挺平庸的吧,一晃就度过小学中学大专,然后专升本,然后在老家的事业单位上班,然后靠着编制这个亮点找一个合适的姑娘。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当初念书不好,也在县园林局或是政务大厅谋一份这样的差,现在就天天在家里住着,和父母待在一起;我也不用发微信说我要去上海,我会和我妈说我下午去一趟东区,我妈也不会沉默,她会说那你顺便把这点羊骨头给你姥姥送去;我会和父亲吵架,吵完以后闷头吃饭,谁也不理谁,我的父亲会以他的生活经验训斥我哪里做的不对,我会反驳他,之后悄悄按他说的做。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火速回家又火速离去,短暂的片刻坐在家里如尊贵的宾客一般,我尽心竭力对他们的好最后显得是在把他们当成小孩一样哄着,他们尽心竭力对我的好无处安放。

我想起来去年和一个美籍华裔吃饭,为了和我套近乎,他在连篇的英文里努力挤出几个蹩脚的中文词,他告诉我说,他的父亲现在在美国,每次到春节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中国的一种电视节目,孩子们都觉得…他没有再说,而是耸了耸肩。我猜到他的态度,也猜到那个孤身一人的老头在看春晚。挺讽刺的,春晚应该是阖家团圆时候的背景音乐,不过就有这种可悲的老头,在大中午的德克萨斯孤身一人闷在房间里在笔记本电脑上看,而他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他,视之为怪癖。我牢牢记着这个例子,后来和很多人说,我这辈子绝不会在海外把孩子养大,因为那样最终我会失去自己的孩子,哪怕他们还讲中文,也不再和我一样与中国的文化有深刻的羁绊了。我不能理解他们,他们不能理解我,太痛苦了。

到今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我的父母也已经失去我了。于他们而言,我是不平庸的,然而也是遥远的,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我知道这么说有点矫情。可是却忍不住这样想。我在想,一路走到今天,我身边的漂泊在北京的上海的香港的纽约的朋友们,不知道他们的父母过得怎样,他们会不会和我分享这同一个故事。

回到北京家里,写这篇答案的同时,看了第三遍《山河故人》。这个故事很迷人,它讲了很多事情。今天它的主题是:一个孩子离开山西去到上海和澳大利亚,他走得太远,生活得太不平凡,以至于故乡和母亲都失去了他。

中秋节就这么过去了。

—–

这答案留一天,明儿删。

—–

看到好些朋友说不要删,真的很感谢大家,我们这个时代本来就是奔波和聚散无常的,我们共享一样的故事。那就不删了。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这文章哪里不好,也就是我当初为什么想留给有同感的人看看就删掉的缘故。

1、矫情,可能太矫情了。没办法,刚刚离开父母的小孩儿就是这样的,我此刻的心情和第一天被送到幼儿园父母走了以后一样。

2、我只讲了故事的一半,这是一个围城,对于在家天天围着父母转的孩子,可能父母以及自己都会希望自己能出去闯闯、有自己的事业吧。

3、这一题问平凡的人会不会痛苦,强答说优秀的人也很痛苦呢,是不是有点欠揍

4、对于父母没有借鉴意义,评论区说得很好,不能为了膝下承欢就故意把孩子往平凡了培养吧,我觉得这样的父母很自私。你还真别说,我见过这样的人。生俩儿子,一个让学习一个让好好玩儿,“给国家培养一个给自己培养一个”。人生而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父母不能替孩子定义什么是幸福。好的父母,即便不能给孩子选择的余裕,也至少应该给他/她选择的自由。

就这么多。

互联网让一切崇高的东西烟消云散

文|李北辰

前段时间《指环王》重映,票房惨淡,很多新观众打了低分,“啰啰嗦嗦,就讲了个送戒指的故事”,有人这么评论。

我没忍住,回复他说:“你说的没错,只是在有些人眼里,这也是个让世上最单纯的种族挑战世上最残酷任务的故事,是个光明与黑暗对决并获胜的故事,是个能让人唤起一点崇高感的故事。”

我知道对他来说,这番话同样啰啰嗦嗦,又傻又装。

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过一句有点赌气的话:如今的电影正在被系统性地贬低成“内容”。

在这位拍出过《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等影史经典的导演看来,倘若电影仅仅是“内容”,那它就将成为信息瀑布中的一颗水珠,等待被算法推荐,等待被人们拣选,电影将被无比残忍地堆放在那些搞笑视频旁边,与它们同场竞技。

任何一部史诗长片的野心,都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像《指环王》系列里的“中土世界”,但当这个世界坍缩为瀑布中的一颗水珠,那它的命运,也终将被剪辑成几分钟的短视频。

事实上,包括史诗在内的任何宏大叙事,都因陈旧迂腐,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

观念老派的人,总向往永恒的殿堂,但时代殷切奉上的,只有速朽的派对。

追根溯源,互联网让解构的力量无所不在,让一切崇高的东西烟消云散。

万物皆可戏谑

上周写了篇文章,《中国县城里的文艺复兴》。对于我选择用“文艺复兴”的名字,很多读者并不买账。“还不是因为现在是太平盛世?”“县城里组个乐队,就称得上文艺复兴?”

你们说的对,当然称不上,就应该叫《在中国县城里组个乐队》。

在以戏谑腔调为主的互联网语境,哪怕仅仅作为一个短语,“文艺复兴”四个字也太过庄重而高贵,以至于很多人读到它时,感到自己被冒犯。

这种冒犯源自互联网的一项肮脏本领:抢占价值洼地。

在互联网舆论场,当你踮起脚尖,试图站在高地,稍稍建构点“价值”,想说几句“殿堂”里的话,立刻就会引来一群人的冷嘲热讽。

他们用最刺耳的扩音喇叭,喊你赶紧从高地下来,然后用“派对”里的语言,对你的价值进行解构。

更不幸的是,当你被他们拽至没有边界的白茫茫大地,才突然发现,任何价值都不难找到嘲讽它角度,《指环王》确实就讲了送戒指的俗套故事,县城里组个乐队确实谈不上文艺复兴。

既然如此,那么万物皆可戏谑。

于是在社交媒体,普通但自信的人们,解构一切宏大的东西:知识分子,婚姻制度,异族宗教,总统大选,甚至科学方法。他们拽住其中荒诞的部分不放,沉醉在意义被拆穿的快感中。

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又难以建立起任何新的东西。

马克思说:“一切稳固的东西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

马克思韦伯说:“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很可惜,许多人没有自己的意义之网,还试图撕毁他人的网,将他人同自己一起拽向虚无。

尤其是对于很多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成长在“解构伟大”的环境中,以至于根本不理解,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崇高的东西。

某天凌晨福至心灵,我用纸笔写了一段蛮酷的话:倘若一个人的心田里,平时只种庄稼,当这里偶然盛开一朵花,那他第一反应肯定是把它拔掉。当他看到别人的心田里,除了庄稼还有那么多的花,那他第一反应肯定是,装什么装啊。

为消解意义而消解意义

你很难说,互联网“诋毁意义”是有意义的。

的确,从元散曲对传统价值的群体性嘲弄(“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到王蒙对王朔“躲避崇高”的赞扬,解构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问题是,如果说元散曲是士大夫失去身份认同后追求肆意破坏的欢愉,王朔是通过引喻式的悬置勾勒出特殊时代的荒诞——那么,如今在互联网上,如此大规模地对崇高感的群起而攻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是:他们是为了消解意义而消解意义。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后现代思潮在互联网技术下的放大”。

这就拔得有点高了。

什么是后现代?如果说经典现代性是强调理性,强调共识,强调结构性与稳定性,那么所谓后现代,就是这些东西都不再重要了。

这个世界上,除了数学结构,的确没有任何客观而稳定的东西。牛顿说引力是一种平方反比有心力,广义相对论说根本没有啥引力,大质量天体的作用是弯曲了周围时空,前者的适用范围不如后者,但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没有“错”,只是两个解释世界的模型而已。相对论也不是绝对真理,未来更新的理论也不是。

倘若连物理定律都是主观的,那么从逻辑上,道德,信仰,价值观,当然更是主观的。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根”哲学,它醉心于碎裂与瓦解。

尽管在支持后现代思潮的学者眼中,德里达,福柯,拉康,罗兰巴特这些人的思想,并非完全只破不立,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也建立在统一的叙事框架中,但在大部分讽刺后现代学者的眼中,他们不过是“在语义学的煤渣小道上煞有介事的跑来跑去”。

那请问跑道的终点在哪里呢?当把一切结构都拆解,最终剩下的是什么?

李诞给出了回答:你开心就好,人间不值得。

当解构的力量继续膨胀,人们开始不设立场,只问“喜不喜欢”,甚至,“美不美”。

让你过得更美

最后我们就谈谈审美。

在我狭隘的审美取向里,人类历史上所有真正伟大的文学文艺作品,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底色无一例外,都是严肃的。那些不严肃的作品,抖机灵的趣味,能取悦一时,却终究立不住。

最美的当然是古希腊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它讲的可不是什么“善恶对错”,道德观层面的肤浅冲突,在古希腊悲剧面前不值一提,希腊悲剧的内核是“命运”。俄狄浦斯是自由的,不屈服宿命的诅咒,最终却自由地坠入自己挖的命运牢笼,好像一切都符合某种宿命。

沿着古希腊的审美阶梯拾级而下,即是那些真正严肃的情感——比如炽烈的爱,正义,浪漫,优雅,善良,悲悯,由这些情感驱动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

以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那些戏谑者怎么会懂得,因为想要由衷被人尊称一声“先生”或者“gentleman”,一个男人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我想,倘若我有孩子,一定会在某个壮美的夕阳,给他读一篇作家苗炜写的文章:

在长大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有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不断放大这种滑稽,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法律好像不那么庄严,军人好像也没啥荣誉感,宗教愚昧可笑,眼中所见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慢慢也就只做那些卑微的事。人的高尚寄托丧失了,尊严感也就丧失了,我们不再相信自己身上更严肃的天性,心灵中更加美好的冲动全部减弱了……崇高感这东西,不容易被唤起,却会飞快地退去。你总要找点儿什么东西,保证能从大脑中时不时地分泌出来一点儿崇高感。那玩意儿能让你过得更美。

如果他问我,“过得更美”有什么意义?

我会说,更美本身,就是意义。

微博两篇

因为超过三四十的被辞退了,换新的一批年轻人上去了,打工仔是一次性用具,用完就扔,这就叫人口红利。

去大部分的私企看看就知道了,几乎都是二十多的年轻人,三十多的都不多见,四十多的更是屈指可数,五十多的都是稀有品种了。

年轻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四五十的基数绝对比二十多的基数大,各类企业都很少见到他们,那他们去哪了?

被消失了。

我不知道大城市怎么样,在郑州这样的小二线城市,大部分在饭店端盘子的都是中年妇女(端盘子的有中年妇男,只是个代称,别杠),大部分的快递、外卖、顺风车司机是中年妇男(这些也都有中年妇女,只是个代称,别杠),然后各个工地还有给房子搞装修铺地板贴墙纸的,几乎都是中年男女面孔。

我不明白专家一直都在说人口不足了,要多生,催生。然后呢?二十多岁坐在办公室里做着看似体面的工作,等四五十的时候被扔掉去做最底层,连五险一金都不给交的工作吗?

看着绝大多数公司里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四五十都很少见,是怎么说出人口不足了的?哪种不足?二十多岁皮实耐用可以随意揉捏的一次性用品不足了吗?四五十的就不算人了吗?

我曾好几次在夜晚的公园门口,见到穿着衣服烫服帖的中年人,就那种穿的一点都不日常,就像办公室里刚出来一样。手里拿着一把气球,也不叫卖,就在那里笔直的站着,他们手里的气球和他们的穿着格格不入,在那里站着仿佛帮人看管气球似的,真正卖气球的人上完厕所马上就回来了。

所谓的人口不足就是这样的吗?

见得多了,经历的多了,我才渐渐明白,他们应该是被扔掉了,就像一次性用品用完就扔掉那样。

所以我也明白为什么考公职人员考国企的人那么多,因为不会成为一次性用品啊,因为不会被扔掉啊。

所以我从不赞成年轻人为企业卖命,你成就的都是老板的梦想,实现的是老板的人生价值。当然手头的工作要做好,但是做到100%就够了,101%都不要去做,你有做101%工作的时间为什么不去搞副业呢,企业不会为你多做的101%工作给你涨工资,但是多出的101%的精力搞自己副业,钱完全是自己的不是吗?

大家了,别老是为别人奔波,多考虑考虑自己吧。

https://weibo.com/1934276677/Ja4Z6wIg9?type=comment#_rnd1594188448885

 


我现在是1个很积极的人:打工都是够钟就下班,1到下午6点就收拾书包跑路,非工作时间不回复工作信息。就算领导骂我是辣鸡,是臭虫,愧对母校教育,不够尽责,我也微微一笑绝不动怒,坚决不自行辞职大不了他开除我我拿n+1。我每天自己做好早饭带好午饭便当去打工,不用为了合群和讨好上司,和同事去吃难吃工作餐。

如果我觉得996不好,我就坚决不被上司pua。只要我摸鱼,职场就少一个努力的倒霉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只要我摸鱼,职场就不能超时奴役所有年轻人。我若光明,职场就不黑暗!

不仅如此,我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我的摸鱼哲学照亮别的打工仔。每次看到同事们为了200块钱和供应商据理力争,我就吃着舟山沈家门烤鱼干和内蒙古风干牛肉对同事说,why so serious?给老板省钱对你有什么好处?他已经一年换了三辆车,而我们都在骑共享单车。我们前同事周末自愿加班打车去谈客户,因为临时被叫过去谈事没陪老板开车去另一个地方被老板调岗降薪到2500了,他还是公司第三号员工,他在岗四年收获了脂肪肝和一纸调岗通知。而老板收获了财富自由每天在家打塞尔达和动森。资本世界就是这样,你是一个打工仔就要做好自己。不要和领导共情,替老板省钱,我选择对我负责的供应商说报价收到了我给你提报了。everybody happy win-win-win.

我今天就坦然告诉你小沈,就是因为你们部门另一个同事离职三个多月你就加班三个多月,把所有的事情做掉,害得你们部门经理不能找老板要求新招一个员工,她都快崩溃了。你知不知道你这种做题生思路在职场很害人的,你一努力,你的同事就倒霉。因为你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老板就可以少招一个人,然后拍拍肩鼓励你好好干,不招人不升职不加薪继续让你干两个人的活,你加班到秃顶打吊针,也没人心疼你,因为你努力的报应就是老板不加薪地让你继续努力。你还要害得其他同事一样努力,大家都和你一起加班到九点你就满意了吗?做个人吧!你已经三年没有休过年假,而我小熊,每次都是休满,我可以凑足假期,贵阳自由行,你只有华山医院半日游,这就是观念导致的结果。

我再对你们这些奋斗逼强调一遍:请你在职场停止努力。你一努力,你同事就倒霉,只能陪你继续努力。你努力的报应就是不升职不加薪老板让你继续努力,说短点就是,你努力的报应就是获得继续努力的资格!你再努力下去,这个世界加速内卷,央行加速印钱,m2加速膨胀,通货膨胀膨到你妈都不认识,房子加速涨价,你再也买不起你三年前入职时的房子,这就是你每天努力加班的报应!

这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你们这些疯狂努力的做题生奋斗逼,而是我们这些摸鱼的打工仔,我们拉低了老板们招人的期待值,老板们都知道我们90后95后够钟就下班坚决不加1分钟班下班后就消失不回讯息,就会知道自己的逼数,就知道自己不可以花8小时一天购买一个年轻人24小时的时间。是我们这些划水专业户让世界更美好了!

我真的恨透了奋斗逼,你一努力,东亚就堕入内卷地狱,大家都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开始美丽轻松下班人生,改善工后生活。你要知道,毛主席曾经说过,亲不亲,阶级分!奋斗逼你不能背叛你的阶级!你天然的盟友是其他工友,而不是你每天舔的老板和上司!搞清楚状况好不好!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要做一个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耿直正气打工仔,舔也不是不行,但那是另外的价格了,必须加钱!

你要和工友们团结起来,一起摸鱼,对抗资本家道德绑架情感勒索议价权挟持!每个自私的人都会让这个世界更光明正义。请大家自私起来,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坚决抗争,不要把议价权让给资本家,正是因为有太多甘心被奴役996的打工仔,才会孕育出宣扬996是福报的资本家!

我其他的同事也受我感召,每天到点就跑路,在其位划其水,以划会友,每天在摸鱼中拿到该有的工资,快乐下班放空。早点下班早点和人约会,多过xsh,多尝试感官世界的各种探索,解锁更多新姿势,35岁之前,做一个fxxkaround的臭sb,每天自信爆棚,每天泰迪,认真搞xsh,坚决不加班!东亚做题生们球球大家了,不要再做题考试加速内卷了,多做爱,少做题,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你的很多烦恼和空虚,都可以通过谈恋爱、追星、多过xsh、健身锻炼来调解内分泌,真的不用劳烦哲学&音乐剧&学佛&在网路上和人互喷对骂来解决荷尔蒙旺盛的问题。约翰列侬曾说过,Make love, not war!我小熊大胆针对东亚人发言:Make love, not paper!No more unbillable hour!

全世界打工仔联合起来,摸鱼啊,划水啊,摸啊,摸他妈的!我们打破的是枷锁,拥有的是下班后的轻松时间

https://www.weibo.com/5997605338/Ja5siDU14

20200530

https://weibo.com/1973422271/J4iHFB4w9

离婚冷静期,其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婚姻这种制度,本来就不是歌颂爱情的终局,而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想象与创造。

一个社会主流的婚姻制度,是跟社会当时的生产力需要息息相关的。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体力,再加上医学不发达,女性生产的风险很大。所以后代的数量,尤其是男丁的数量是极其关键的。所以拥有资源的男性都想多取几个老婆,为自己多繁衍后代,增加自己家族创造财富的能力。

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让“智力”取代了“体力”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现代人类在社会能占有多少财富,智力的因素也远远超过了体力。所以后代的数量没那么重要,智商和能力才是家庭致富的途径,因此需要对后代进行精细培养和教育。这时候娶太多老婆多繁衍就没太大意义了,挑选一个智商、性情都匹配的伴侣,合力培养出一个聪明优秀的后代,才是现代人的首要目的。

往大了说,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科技。每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嗷嗷待哺的底层劳动力(也许沙特这种靠天吃饭的无所谓)。所以大部分国家都会鼓励一夫一妻优生优育,人类也彻底告别了一夫多妻制这种已经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但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想这么多的,哪种婚姻制度更适合社会发展,跟他们有啥关系?为了让人们更愿意从一夫多妻过渡到一夫一妻,而且彻底改变人们对后代的生育和培养观念,一夫一妻制被打上了“真爱永恒”的神圣标签。

除此以外,人们从氏族群居的封建社会,过渡到人口密集但彼此孤立的现代社会,脱离了小群体封闭价值观的“孤独感”,本就是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最大的挑战。“爱情”就是在这时一个恰到好处的创造。它让人觉得,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得了灵魂伴侣便可以不再孤独。所以“爱情”只有在进入现代文明后才变得尤为重要,人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精神更自由了,在寻找伴侣时更看重灵魂的契合。主流文化也顺水推舟,给“婚姻”这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赋予了“见证永恒爱情”的意义。

刚刚说了生产力变化、大众心理的转变,“婚姻”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另外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资本的运作——比如说钻石产业和婚庆产业,通过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将结婚变成了人生中一个如此神圣而美好的环节。人们总是愿意为了美好的概念买单,也心甘情愿落入了消费的陷阱。

说了这么多,可以暂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婚姻的本质是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上消费主义社会的助攻,而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压迫女人,也束缚男人,它将个体的人逼到了一个小小的框架里,告诉你必须要符合这套规范,你才能过上满意的人生,根本就与个人的自由毫无关系。

理解了这个视角,“离婚冷静期”的目的就显露无疑了。只有稳定的结婚率才可以有稳定的人口产出,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下一代的优秀人才。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每一任当权者最在乎的事情,其实手握权力的人往往视角很单一,很容易将“发展”作为唯一目标。但社会在集体上,可能在“发展”、“自由”、“多元”种种互相矛盾的价值里,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这也就是政治的意义——让社会的价值选择可以体现在当权者的制度设计上。

那“离婚冷静期”在大幅民意反对的情况下依然通过,只能说明我们社会的价值选择,在现在的制度下,不能反映到规范的设计中。这点就不多谈了。

说回婚姻——那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到底要如何看待“婚姻”这件事?看破了它的本质,就要选择反婚反育吗?

这一点我最近几年也思考很多,跟男友在一起三年了,“婚姻到底有什么意义”开始成为我们聊得越来越多的话题,这里也只能提供一点个人思路。

理解了婚姻本质上是一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想象,最起码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人不是一定要结婚的,不结婚真的没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不结婚就是找不到真爱,但其实“真爱”这个概念,本来也就是进入现代社会后,孤单的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是从小爱情故事看多了,永远都带着对完美爱情的想象生活。我们先假设,因为某种神奇的宇宙法则的运作,茫茫人海中的确有一个人是与我们完美契合、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伴侣。可一个人一生才能遇到多少人呢?就算一个人耗费全部的生命力量,去寻找这个灵魂伴侣,找到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仔细想一想就知道,真的遇到一个“完美伴侣”,是百分之百的小概率事件,也许跟中彩票差不多。但区别在于,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中彩票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不会每天幻想着中彩票,并将中彩票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可对待爱情与婚姻,却一直满怀希望的等待。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仅会一直影响我们的自我判断,认为我们的人生不够完美,容易陷入抑郁和消沉的情绪,更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比如说你找到一个契合度有70%的人,在普通人拿的爱情剧本已经很幸运了,但如果你一直执着要有一个100%完美的恋人,会让你总是关注这个人的缺点,拒绝承认对方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导致两个人的冲突和矛盾反过来家具了,这段亲密关系可能就会愈发地艰难。

也许我们终究要意识到的是——亲密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一锤定音一生永恒的概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连结,那种生命的契合,是一种当下的美好的状态,是上天赐给你在此时此刻享受的礼物。因为人的心境是时刻在变的,与伴侣之间的亲密连结也注定不是稳定态,结婚时不离不弃的誓言,从人的大脑的生理运作本能来分析,本来就不可能持续一生。

可人生最大的苦,就来自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正是因为我们期望永恒的爱情,永远稳定的亲密关系,我们才因为爱情和婚姻中的不幸而痛苦万分,甚至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个体人类走向幸福的第一步,是先拥有这种觉知,意识到“结婚”和“爱情”都只是一种想象,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注定要拥有的东西。

只有先抛弃了这种想象,我们才能从一个更高的尺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爱情是一种体验,如同你吃到一个美味的冰淇淋,看了一场让你哭泣的电影,或者遇见一场让你记了很久的风景。你不会因为这些体验的消失而感到痛苦绝望,而是意识到,若曾经经历过,那便是一种幸运。但若还未偿经历,人生值得探索的事情还有千万种,你完全有可能获得超越了爱情的其他美好体验。

**

我跟男友之间的共识是,我们相爱,是为了只有我们两个在一起,才能为彼此创造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体验。我们不是一定要死守着一个人、或者一段关系,而是为了自己可以充分从这段关系中收获美丽的心情。有了这种共识,我们才会将两个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爱情中的创造里。为了创造美好的体验,我们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倾听对方、愿意尝试新的事物,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自己的人生。

至于婚姻,如果有基于社会规范的客观需要(买房交税移民工作),我们可以结婚,但我们都知道,结婚这个形式不代表我们会拥有永恒的亲密关系,也不保证我们能一直为彼此创造美好的体验。创造来自于清醒的自我觉知,和不断探索新世界的努力,并不是结婚这个“概念”可以赋予我们的。

但是,我们并不排斥借助婚姻这个“概念”,来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我们一起幻想过很多次,如果以后要办一场婚礼,应该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邀请最熟悉亲密的朋友家人,设计一些美好独特的创意,为大家和我们创造一个沉浸式的愉悦体验。在一场以“体验”为核心的婚礼上,物质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因为物质未必能创造发自内心的快乐。

不知不觉写了好长,最后送给所有人一些祝福吧。

愿你们不必认为结婚是一件一定要完成的事,愿你们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不结婚的自由,用内心最坚固的堡垒来抵抗规范与文化的侵扰。

若你们选择婚姻,愿你们能在人类这种最特殊的连结形式上,不断创造出此生最美好的体验,让你们在渐渐老去时有回忆可以发笑。

但若时过境迁,你们失去了曾经的美好,亲密连结变得摇摇欲坠,也愿你们意识到,在注定要频繁变化的人生旅程里,这些都没什么。愿你们意识到没有什么是注定永恒的,你们何其幸运,能在记忆里拥有过这些美好。

也愿你们,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如同万事万物一样,爱情和婚姻是一种美好的可能性,也是一种痛苦的可能性。因此不必执着,若你两者都还未体验过,那恭喜你,你还有大把的生命可以去体验其他多种形式的美好。

20200529

@马伯庸

我原来当销售的时候,碰到个客户。单子很大,我施展浑身解数,把培训课程教的销售技巧全使了一遍,甚至跟公司争取到了一个极低的特价,但最后订单还是去对家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客户孩子正在办入学,而对家在教育局有关系,这才是客户的终极需求。

不是说客户不想要物美价廉的东西,只不过这在需求顺位低于孩子入学。我没看明白,花再多唇舌都是白费。

离婚冷静期这事,也是一样道理。你从个人角度去分析这事有多么糟糕,注定南辕北辙。设置这玩意儿的意义就一个,降低离婚率。原因很简单,结婚的人多了,社会就稳定了,上头看着心里踏实。当然,人家也不是不关心个人婚姻幸福,只不过从顺位上,远不及降低离婚率那么重要罢了。

不过,让我们再仔细想想,这个也不是最终极的需求。

你想啊,离婚冷静期固然把婚姻里的人留住了一部分,但也吓阻了很多人结婚。我没统计过两者之间的数字,但此消彼长之下,最终效果一定是降低结婚率。从这不是跟上头的初衷相反了么?

别忘了,中间还有具体决策和执行部门。

比如你是个国策研究员,现在国家给你任务,搞一个婚姻政策出来,提高社会稳定。你肯定会建议设置离婚冷静期。

为什么?因为这个政策的绝妙之处在于,它的优点是可视化的,可以被统计出来。今年离婚率40%,冷静期一设置,明年30%,好!卓有成效,印到报告里,敲锣打鼓送给领导表扬。

而这个政策的负面影响,是统计不出来的。不存在“因特定政策拒绝结婚人口比例”这么个选项,那些被冷静期吓得不敢结婚的人,只会被归类为“未婚适婚人群”。就算搞一场民调,你也没法建起独身率和离婚冷静期之间的相关性。

优点大大的,缺点是隐形的看不到,就算看到了也跟我无关,我干嘛为什么不推动这个政策啊?

至于上头也不傻,这点小心思能看得出来,但无所谓。冷静期的重点,在于把围城想出去的人给拢住了,至于怎么把围城外的人往里撵,自有别的大把政策来对付。

我原来也想试图分析,离婚冷静期是不是多此一举,对个人的弊端何在,后来不分析了,没用,从根儿上就对不上。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我又不认识教育局的关系,就算看明白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没辙,从一开始就输定了……

一个在等谢谢,一个在等对不起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
“我们一辈子等着孩子对我们说谢谢,而孩子一直等着我们对他说对不起。”

作为两岁娃的妈妈,我来给大家总结几条公理。公理嘛,就是不需要证明,反正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第一公理,负责的爸妈会尽全力照顾孩子。

第二公理,小娃永远不知满足,永远索要更多。

从这两条公理就能推出来,父母越是努力对孩子好,孩子就会索取更多,然后就会更累。

不说远的,就说我们爷爷奶奶出生的那个时代,父母能给孩子的顶多是二十分的精力。二十分的能力,不能保证孩子不挨饿,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受冻。甚至不能保证孩子活下来。生十个死四个,正常。襁褓里没奶饿死了,正常。稍微大一点感冒风寒死了,正常。再大一点门口水坑淹死了,正常。大家都不当回事,孩子嘛,多生几个总有命大活下来的。

再往下,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爸妈出生的那个时代,父母能给孩子四十分的精力了。四十分的能力,孩子基本不挨饿了,也不太受冻了。大人多看着点,生三四个可能都能活了。我爸家姐弟四个,我妈家兄妹三个,都活下来了。至于教育啥的,随缘吧,反正保证你们吃饱穿暖,姐姐带弟弟,哥哥带妹妹。有学上你们就去上。哎哟还能考大学?不错不错你考去吧。什么家庭辅导,什么课后班,有吗?

等到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父母给我们六十分的精力,就已经开始感叹养儿不易了。为啥?能吃饱了就要研究营养均衡,能穿暖了就要研究美观大方。上学已经是标配,就要研究课后班补习班。马路上车子开始多了,就不能放任孩子乱跑。别的孩子开始学英语了,那孩子你也去上。要高考啦,全家一级战备,考不上?爸爸妈妈攒钱给你送出国!

等我们孩子出生的这个年代,对于父母的要求已经快要高到天上去了。曾看过一段特有意思的话:

How To Be A Mom in 2017: Make sure your children’s academic,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mental, spiritual, physical, nutritional, and social needs are met while being careful not to overstimulate, understimulate, improperly medicate, helicopter, or neglect them in a screen-free, processed foods-free, GMO-free, negative energy-free, plastic-free, body positive, socially conscious, egalitarian but also authoritative, nurturing but fostering of independence, gentle but not overly permissive, pesticide-free two-story, multilingual home preferably in a cul-de-sac with a backyard and 1.5 siblings spaced at least two year apart for proper development also don’t forget the coconut oil.

How To Be A Mom In Literally Every Generation Before Ours: Feed them sometimes.

翻译:在2017年如何当个好家长?你要确保你的孩子学术、情绪、心理、灵魂、身体、营养、和社交的需求都得以满足,同时你还要确保自己足够小心,不要过度操控孩子,也不要忽视他们;不要错误用药;不要变成直升机式家长;不要给他们看过多的电子屏幕,不要给他们吃过度处理和转基因的食品;远离负能量,远离塑化剂;对身体要有正面态度,对社交有足够的谨慎度;平等同时又要保持权威;给他们足够的滋养同时要保持他们的独立;温和但不要过度容让;最好在家里讲N种语言,最好住在cul-de-sac(这个很难翻,指的是老美住房规划的一种,是住宅区内的死胡同形状,门前有个几家人共用的区间,很少有车出入,被认为是养娃最佳户型),有后院,养2-3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手足关爱,并且孩子年龄间隔至少两岁从而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别忘了使用椰子油。

在我们之前的年代如何当个好家长?别饿死崽。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之后爆笑不已,同时也觉得……嗯,so true.

在孩子没出生之前,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打定主意要给孩子至少八十分的爱。结果孩子出生了,小家伙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八十分的爱是当然要有的。而孩子永远不知满足,她并不知道父母为了给她这八十分已经付出了多少精力。她只觉得,我的需求没有完全满足,我要哭!

嗷嗷嗷嗷嗷!

如果20分的爱是把孩子扔一边随便哭,40分的爱是孩子哭了大人想哄但是太累了拍两下完事,60分的爱是孩子哭了大人尽量抱,抱不动了就放下拍拍,80分的爱就是孩子哭了要至少两个大人轮流抱着哄。

但是孩子会觉得,抱着哄不够,你要竖着抱,我要看世界;不光要抱,你要走起来!在家里走不够呀,我要出门看花看草看天空,你抱我出去走!不许停呀,走起来!不许停啊,爬楼梯,朕好喜欢爬楼梯的这个颠簸感!啊你怎么停了?嗷嗷嗷嗷嗷嗷嗷!你做深蹲啊,上次你做了二百个,抱着我上上下下的好舒服,这次你怎么不深蹲了?我要你深蹲啊,嗷嗷嗷嗷嗷嗷!

累不累?这能不累吗?

这是独生子女才有的享受,孩子多了谁也享受不着。

上次,我逛超市看到一个人高马大的白人妈妈,她带了四个娃。老大老二大概是五岁和八岁,在下面推着购物车走。老三大概三岁吧,坐在妈妈推的购物车的车子前面。购物车里面还放了个婴儿提篮,里面装了个几个月大的新生儿。在我看到这个家庭的期间,新生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如果是觉得“必须给孩子八十分的爱才对得起孩子”的父母,新生儿哭了妈妈必然要抱起来哄,唱歌吹口哨又拍又颠,非要孩子脸上洋溢起幸福快乐的笑容才算可以长出一口气放下。然而,这个带着四个孩子的妈妈必须全程看着那三个大孩子,阻止他们狼奔豕突上蹿下跳,她哪有那个精力去管几个月的宝宝?对不起你哭吧。反正你安全着,吃饱了,换了尿布,没病没灾的,你不高兴那你哭吧。

再说吃饭的事。以前条件不好,孩子是怎么吃饭的?家里平时可能就是些玉米糊涂粥,条件好了蒸个鸡蛋糕算过年。婴儿没牙,那就喝粥吧。把菜叶子切吧切吧煮粥里都算讲究的。

现在呢?大米白面加上N种粗粮,南瓜玉米芋头小米黑米换着吃,生怕孩子哪天吃腻。鸡蛋每天一个;换着花样研究,今天是不是可以打个虾丸?明天煮个西红柿鸡蛋面?哎呀这周煮了两次西红柿鸡蛋面了,孩子是不是该吃腻了?那做鸡肉玉米粥吧,哎呀鸡肉是不是抗生素多呀?牛肉咬不动,那打牛肉丸?……辛辛苦苦咣当咣当做了半天,孩子接回家,尝一口,小嘴一撇:“要吃面面!” 妈妈刚想瞪眼睛,一边外婆忍不住了:“好好好,外婆给你做面面!”

能不累吗,你说说?

再说说孩子哭闹的事。

举个例子。我娃极爱一种画着狗狗的酸奶,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就要直奔冰箱去拿一个喝。假设某一天她回到家忽然发现酸奶喝完了,妈妈没有及时补齐,小嘴一瘪哇哇哭,怎么哄也哄不好。

怎么办?

选项A:走,跟妈妈去超市,买酸奶去!

选项B:宝宝,我知道你特别想买酸奶,但是现在家里没有了,我们吃苹果好不呀?你看这个苹果它又圆又大……(省略哄孩子五百字长文)

选项C:(瞪眼睛)哭什么哭?一边去。

是吧,作为一个想当个好家长的人,是不是感觉只能选A或者B?也就是说,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精力,总要拼尽全力地试图让孩子情绪稳定、同时又要给孩子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然而这个问题是我们父辈、祖辈从来不用考虑的。首先他们没有冰箱,其次他们冰箱里不会有每天必须喝的酸奶……再次,如果孩子要什么东西没有要到滚地哭号,果断选C,没有大巴掌抽你就已经是真爱了。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见微知著……越是试图做好家长,越是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就越累。因为你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你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满足那坨根本不知什么是满足的小混蛋。

但是,真的必要吗?

我曾经看朋友转给我的一篇心理学研究文章,说现代社会,有一撮人,非常不快乐。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可是就是不快乐。

他们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不需要为了账单操心。他们的父母努力给他们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带着他们去博物馆,去旅游,给他们安排补习班。他们的父母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既有规矩也有权威,这些人都觉得父母足够好,与父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快乐在哪里。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他们接受了好的教育找到了好的工作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社交圈,有美好的原生家庭,可是他们就是不快乐。

这篇心理学文章,把这些人的不快乐归结为“父母太完美了”:父母们太过小心翼翼地育儿,做到了自己能力极限内的最好,然而孩子因此对父母抱有了潜意识的亏欠情绪,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完美才能达到父母内心的期许(虽然父母可能从未这样对孩子表达)。这使得他们潜意识内害怕失败,也错过了在叛逆期内追寻自己内心的机会。同时,由于父母太多的关注,这些孩子缺乏了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因为总有父母兜底。

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说实话,心里是浓浓的“这都什么鬼”。……养孩子就是这样,也许你做多了,反而是错。每天给孩子一桌子饭菜选择,于是孩子就越来越挑食。孩子稍有哭闹就又抱又哄,于是她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立刻要求妈妈的关注。父母每天关注她的心理,于是她就失去了自己默默一个人独处,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每天检查作业,于是她就觉得检查作业是爸妈的事。

可是,话也得反过来说。每天不给孩子好好做饭,孩子就沉迷垃圾食品薯条可乐。孩子哭闹不抱不哄,孩子就失去了安全感和与父母的亲密连接。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孩子遇到了霸凌也不敢说。父母不检查作业,于是孩子破罐子破摔不写了。……你到底做到哪一步才是对的?你应该做六十分还是七十分?……对不起没人知道这个完美的线在哪里。你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完美的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你做少了,他就说他缺乏父母关爱没安全感。你做多了,他就说父母给了他太多压力让他没有机会追寻自我。

“我们一辈子等着孩子对我们说谢谢,而孩子一直等着我们对他说对不起。”

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

小欢喜 – 刘瑞琦 词:接靓/赵兆 曲:赵兆

那林荫下的跑道记忆中好长
我在你身后看你嬉闹歌唱
感受你所有欢笑哭泣和忧伤
却默默数着日子 不敢声张
你一点一点
走出我的视线
却始终走不出我的思念

走过所有的路我仍在你身旁
每一朵云都是我对你的守望
小小欢喜陪我们一起经历成长
全新的小世界正等你前往
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
我会目送你的背影渐渐走远
多么希望你有幸福灿烂的人生
简单的纯粹的
畅快的小世界

青春里淋的大雨打湿了翅膀
但无法阻止你的美丽幻想
就算是失败跌倒那又能怎样
我会陪着你你不要太紧张
你 一点一点
走出我的视线
却始终走不出我的思念

走过所有的路我仍在你身旁
每一朵云都是我对你的守望
小小欢喜陪我们一起经历成长
全新的小世界正等你前往
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
我会目送你的背影渐渐走远
多么希望你有幸福灿烂的人生
简单的纯粹的
畅快的小世界
那或许就是我
今生最大的心愿

201810

新人结婚时,不应该手搭着圣经说, 不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都至死陪伴。 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上宣誓: 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 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