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宝、百度被列入“恶名市场”说起

  美国贸易代表处日前公布了一份“恶名市场”名单,列出全球30多个“帮助销售盗版及伪劣产品”的网络及实体市场。百度、阿里巴巴均位列榜上。美国贸易代表处称,这30多个市场均帮助非法销售受知识产权或专利保护的商品和物资,使“全球的企业及行业受到损害”。

  中国市场在这份榜单上所占比率最高。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中国最大的网上交易系统阿里巴巴以及多家实体市场均位列这份名单上。进入这一名单的中国企业还包括:91.com、网络电视蚂蚁、北京秀水街、北京海龙电子城、上海杨浦颐高数码城、深圳罗湖市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香港女人街。

  一、淘宝的抉择

  马云重整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公开信还没有落灰,却又传来了淘宝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列入了年度“恶名市场”(Notorious Markets)的消息。虽然笔者觉得马云对待仿冒与盗版的态度一直暧昧而虚伪,但客观说,比起不少国内网站对国外同行肆无忌惮的低水平剽窃,淘宝对产品的思考与创新在国内企业里面绝对是领先的,它面临的问题并不完全在它本身,它的野心很多时候受掣于低诚信又急功近利的中国经济,马云的选择很多时候只是对利益的妥协。

  所以当马云的野心不再局限于B2B、C2C这类单纯的电子商务而时时在为以金融为核心的全功能的大电子商务布局,当淘宝的战略重点逐渐由单一的规模流量调整到盈利模式的突围,也当仿冒伪劣对淘宝本身的伤害越来越大,优质化——包括版权、诚信和服务——已成为了淘宝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淘宝不惜牺牲流量和卖家资源推动新的搜索规则(当然此举也可认为是为淘宝商城铺路),同时马云不仅高高举起了价值观的大旗,也在淘宝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击侵害商标权的运动。

  二、无底线的百度

  李志绥医生在他的回忆录里面写到“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只有一直违背自己的良心,才能在中国生存下去”。百度太了解中国了,相比淘宝对待版权问题的骑墙姿态,盗版几乎就是百度的另外一个名字。

  除了USTR提到的利用“深层链接”引导买家购买侵权产品之外,百度MP3搜索、百度文库这些百度的拳头产品根本就是盗版的集散地,百度百科更是肆无忌惮地抄袭WIKI中文,而产品也基本来源于对国外同行的复制,甚至作为脸面的首页也完全照搬自Google(却发展不出Google的Logo文化)。

  和腾讯一样,百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面最重实利的公司,为了利益,它无所不为。它的命根子——竞价排名,它的杀手锏——人为干扰搜索结果,都是以阻碍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行为稍稍放大,完全可以说百度和GFW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把促进信息流动可做互联网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百度从一开始就突破了底线,而对一个没有底线的企业,盗版根本就算不上一回事。

  百度太依赖于对中国的了解了,它把毒药当糖水喝。

  三、仿冒在中国

  柳传志曾经这样描述联想的起步之路,缺资金、缺技术,只能在全球产业分工里利润最薄、技术含量最低的环节挣辛苦钱,而且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还多少是因为别人已经懒得挣这个小钱。

  某种程度上说,联想得以成为今日的联想,当然是柳传志、倪光南、杨元庆等牛人超群才华和以命拼搏的结晶,却也得益于IBM对PC的开放和Wintel架构对技术标准的固化,联想得以以较低的成本合理合法地进入国际化的平台与国际巨头展开竞争。试想,如果当年的PC市场格局和一两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的话,以中国薄弱的技术积累,依靠自主开发,联想会有机会吗?别忘了,Intel的MeeGo至今还没什么产品,Nokia的塞班只能依靠惯性在中国忽悠人了,Windows Phone的命运依然难料,而一个成功者——Moto,依靠的恰恰不是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

  联想的故事也是很多中国企业的故事,靠贸易、加工起家,但联想的运气不是每一个行业都有的,比起华为选择的“自主创新”这样的险途。更多的企业投身于“仿制”这样的捷径。

  同时,由于长时间和整个世界的隔绝,版权、专利这些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国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的;而且版权对第三世界多少是带有掠夺性的(想想关于医药专利的那些争论和限制,想想中国合资企业以土地、人力换技术的不成功的尝试),比城墙还厚的技术壁垒及高额的专利费用是大部分中国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再加上政府的纵容乃至推动,仿冒盗版和假伪劣很快烽火燎原,外国人在北京秀水街、上海襄阳路买仿款甚至成了某些国人的骄傲。

  有一种说法,中国人穷,仿冒商品正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是消费者催生了假冒和盗版的市场,这个话得另外一层意思其实就是,中国人穷,三聚氰胺的奶粉、辣椒精的火锅、地沟油的小菜正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总是有人把中国二、三线市场描绘的恶劣无比,好像不恶心就不能拿下哪里的市场,其实市场的生态就是这样被他们做坏的,把低端等同于低质等同于假冒伪劣,这多少有些阴谋的味道。哎,在中国,要搞清楚什么是无耻真不容易,无耻已经是这个国家的一种常态了。

  说的有点激动了,回到主题,抛开没多大意义的道德拷问,仿制其实是中国企业起步时不多的现实路径之一,如果说殖民掠夺是西方国家资本积累的原罪,那么盗版仿制就是中国企业技术积累的原罪,有原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于原罪带了的巨大利益而不把自己洗白,中国的版权困局不在于曾经错了,而在于根本无心去修正这个错误;如果说最初是无选择的无奈,现在就完全是贪婪的无耻,用袁腾飞老师的话说,西方人用鸦片治病,我们拿鸦片当饭吃。

  四、复制的侏儒——中国互联网

  不少人说,中国的互联网和美国几乎是同时起步的,是完全有能力和美国企业一较高低的。这个说法笔者个人觉得很可笑,比如笔者从没有那一个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应用是由中国企业开发而后风靡全球的。

  中国的互联网的不幸在于,它不仅要面对对整个互联网而言都悬而未决的互联网版权理论争论,还要和传统行业一同面对中国式的版权困局,更致命的是要面对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审查与封锁制度(所以淘宝、百度被列入恶名市场的性质也和名单中的另一著名网站海盗湾不同)。

  说到互联网管制,这实在是个无论用多恶劣的词汇去K它都不会显得过分的东西,这里只讨论它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简单说,笔者觉得它就是互联网领域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的危害,我们实在太懂了,想想明清相对于世界的衰落,想想我朝的前30年,再谈中国互联网的前景,再悲观都算不上悲观。

  当政府对互联网的基本思路是管制而不是促进发展,当对互联网企业的惩罚集中于内容是否敏感而不是技术的抄袭和知识产权的盗用,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也自然不在产品的创新而是对内容的审查,比如新浪微博,它的用户粘性更多时候不源自产品本身而是依靠名人效应,而它在微博小秘书上的投入(钱和精力)恐怕也不会低于研发。另一个现象是,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里面,最有野心也最有活力的企业出现在产品最传统、技术也最不前沿的电子商务领域,比如马云的阿里系,而这仅仅因为他们离敏感词足够远。

  所以复制与抄袭对中国的互联网正常的就像喝水吃饭,Yahoo后面出了四大门户、Google后面自然产生百度、ebay后面有淘宝、Amazon后面有当当卓越、Youtube后面有优酷土豆、Facebook后面有人人开心、twitter后面有微博、……,还有山寨天王腾讯,更是几乎复制了任何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当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打败了外国老师,诞生的也不是真正的强者,而只是耍流氓的侏儒,因为他们手中的多数产品其实都还是要弱于老师们的产品,他们的胜利凭借的只是对中国之恶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什么版权、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理想都沦为了欺骗用户和大学毕业生的鬼话,耍流氓才是这个市场的本质。

  五、希望与绝望

  写到这里,实在想写几句河蟹的好话,留一个充满希望的尾巴,比如笔者相信随着中国消费市场与国际的融合、在充分竞争的那些行业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主动抛弃仿冒假伪这些东西,加大创新,并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逐步完善。

  是的,笔者确实相信上面这句话,因为对版权的尊重、对创新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导向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产品附加值的增加的,让人们最终抛弃仿冒与盗版的将不是道德,而是利益,比起利益,虚幻的道德是靠不住的,利益才产生希望。

  但让希望真正成为希望的前提是开放和充分的竞争,而这又不免让希望变成了真正的绝望,……

  附:USTR官网“恶名市场”名单《Out-of-Cycle Review of Notorious Markets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长尾巴毛之殇

引用地址:http://chinaz.com/Webmaster/Club/020915NP2011.html

“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是一条巨大的长尾,那么我只不过是长尾上的一根毛,现在毛快被剃光了,一条秃尾巴再长又能做什么?”

前两周,我突然接到一位陌生朋友的电话。几年前,我曾经做过一篇百度的调查稿,为了寻找线索,在网络上找到一位做百度竞价人员的电话,在保证不泄露他身份的情况下,请他谈了谈百度代理方的情况。

稿子做完,我就把这人忘记了。然而他却记住了我的联系方式,最近又看到了我在网易的专栏,决定在“从良”时,联系我将这几年的苦水倒一倒(并非针对百度,而是他从事过的N种IT工作)。所谓从良,是指从互联网行业中退出,加入了当地的联通,成了一位临时工。

在谈话时,他毫不客气地尽情讽刺着自己,说曾经认为自己有经商的能力,能够成为狮子,后来却发现只不过是长尾上的一根尾巴毛,到如今,连毛也不是了。

我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上次采访后忘记了,这次他不肯说,我不妨叫他张三),但感觉他的经历虽然普通,却很有代表性,几乎每一个在基层打拼的网络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征得他的同意,将他的经历写出来,或许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理解一下长尾巴毛们的生存状况。

三根尾巴毛的故事

张三没有上过大学,十七八岁就来北京混过,在某二流网站做过事,由此学会了网页设计技术。后来该网站逐渐没落,他决定回家乡闯荡,离开了北京。

在老家,他卖过电脑,帮企业做过网站,也做过百度代理。

显然,他熟知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因此嘴巴里总是挂着尾巴毛这几个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形容他前期的经历相当于依附了三条尾巴。

先是作为联想(可能还做过其他牌子,我没有时间细问)的小代理商,之所以联想也被称为“一条长尾巴”,是因为联想电脑产业链的神经末梢是一个个的代理商,除了大的商家之外,联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打败其他电脑厂商,依靠的是庞大的销售网络,每一个网络末端就是一个小代理商。每一个小代理出的货都是有限的,轻得像根尾巴毛,但是把他们的销售量加起来就十分可观了。这样说来,的确还符合长尾理论的定义。

他还参加过当地的联想分公司组织的代理商大会,脖子上挂着塑料标牌坐在几百人的中间,仿佛找到了组织。由于我也见过类似的大会,因此非常理解他的归宿感。

但是,他最后却不得不换了尾巴,原因是电脑生意并不好做,他做电脑的朋友中有的人发了小财,但没有人能够发大财。虽然目前家庭电脑需求量很大,但一是城市太小,商家太多,二是工商税务和城管们仿佛根据他们的收入流来课税,收入多了就多收税,少了就缓一缓免得死掉,一句话决不让他们有太多的钱。到最后,由于入行太晚,他的生意没有铺开,于是离开了电脑销售行业。

他转战到了一个相关的行业:帮企业做网站。其实这个活儿在他卖电脑时就在做了,当时是兼职的,后来发现这个生意很惬意,虽然价格不一,但碰巧时,竟然一个网站也能挣一两万。平均下来,一年做十几个网站就不愁吃穿,比卖电脑轻松多了。更重要的是,做网站赚的钱是不用交税的,省去了工商税务的盘剥。

他的客户甚至还包括两个政府部门,其手续是这样的:政府部门将网站包给当地的关系企业,关系企业再把网站包给他。他不知道关系企业收了政府多少钱,但他给事业单位做的两个网站收入都在一万以上,至于给其他人或单位做,也就是几千元,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元。

然而,好景不长,这样的惬意只维持了一年多,当张三把熟人和熟人的熟人的网站做完了,客户就不够了。这时当地的一位百度代理商找到了他。

百度代理商除了卖百度关键字,一般还附加一个服务:做网站。比如,他们向一名跑运输的人拉广告,告诉他,如果使用百度竞价排名,业务会立马提升,车轮会忙得停不下来。对方将信将疑,但提出了最大的问题:“我还没有网站嘞。”代理商就会说:“我帮你做一个。”这样的网站通常只有几个页面而已,最重要的不过是一个电话,其他的只需要随便排一下版,不显得太乱就行。

这样的网站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比起当初帮政府做是差远了。但毕竟是个事情。他不算该代理公司的正式员工,但隔三差五会分一些网站来做。

这时的他又开始兼营百度关键字,自己拉客户了,成了一名黑代理。所谓黑代理,就是没有经过百度授权,但由于百度账户的注册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因此,他做的工作就是代替客户注册和选择关键字,并帮助客户进行维护。

与联想一样,百度成功的关键除了所谓的商业模式外,更在于一个全国性营销网络,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找到百度的代理。这些代理有的经过授权,有的没有经过授权,也就是黑代理。正是这些人帮助百度打下了江山,让百度的股价成十倍地增长。但这些黑代理们也只不过是尾巴毛,为了生存而已。

这次,好景又不长。百度经过了一系列事件后,开始收紧对代理商的要求,而最先受到打击的是最末节的张三。加上代理公司知道他在私底下接活之后,派人来警告他不要抢生意。于是他又从百度的长尾巴上出局了。

第四根

一个歪打正着的动作却给了他新的机会。

在做百度代理的时候,张三自己做了一个小网站,算是一扇宣传自己的窗口。为了吸引访问量,他在网站上建了个下载区,又建立了一个BBS社区,除了讨论一些技术、关键字广告之外,还开设了几个分坛讨论当地的生活、饮食,再加上几个半遮半掩的美女图片论坛。后来小游戏火了之后,又挂上了小游戏。

经过一段时间,该网站竟然在当地有了点儿小名气,人们讨论本地事情时喜欢上这个论坛,加上不停有人询问哪里有馆子、猫狗医院等等信息,依靠口口相传的力量,拉来了不小的流量。

张三适时地在网站上加入了google的广告,他没有透露收入情况,但从语气来看,应该可以维持生活。

他的父母容忍了他不上班的现实,以为他在网络上创业。

如果说整个互联网是条长尾巴,那么张三就是整个互联网的尾巴毛。如果再细分,他依靠康盛创想的Discuz!和UC Home免费软件搭建论坛,成为了康盛创想产业链的一份子,同时利用google广告赚钱,成了google超长产业链的一份子。

但这时,麻烦来到了,张三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不受鼓励的行业。

最初,有人出于好意来提醒他,他的网站过于热闹了。热闹,是每个从业者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却是每个管理者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一位曾经的金融主管告诉我,管理者有千万个理由对行业进行管制,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方便管理,二是利益。对于互联网,这样的说法同样成立。

张三没有把这样的好意当回事儿,于是,正规的机构出场了,告诉他,由于缺乏备案,他的网站实际上是非法运营的。

作为应对,张三把网站挂到了一位朋友的公司,希望规避监管风险。

但这时,家庭的阻力来到了。他的父母以为儿子在创业,却没有想到创业原来这么有风险,和监管者对着干的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在监管者和父母的集体施压下,张三终于认识到,在国内,不管你做哪一种尾巴毛,结局都是慢慢憋死。加上由于要结婚,女方父母要求他有个正式的工作,他终于幡然悔悟,决定关闭网站,加入了当地的联通,成为了“共和国长子”中的一份子。虽然属于临时工,但在女方父母看来,联通这个牌子就说明这是个不错的工作。

但张三的反骨真的消失了吗?作为最后一次释放,他找到了我,悲愤地说出了篇首的那句话。也许说完之后真的老实了,但我不敢肯定。

几种长尾巴

张三认为,国内的长尾企业分成几类。

一种是像百度、google这样的民营巨头。如果让我加,我还会加上更为典型的淘宝,但张三由于和淘宝没有接触,没有谈。

另一种是中国移动为首的国企。

第三种是社会,这才是最大的长尾。

第一种不用详谈,但张三认为,在国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长尾企业总是拿尾巴开刀。以百度为例,依靠各种各样的广告客户,加上勤奋的代理商,百度发了大财,但一旦代理商打下了天下,百度开始自己做业务,回收代理权。这样做的还包括google。至于客户,百度也一直在涨价,以至于曾经有客户咆哮着跑来找他控诉,让他感到头皮发麻。

我认为,淘宝最近的案例也可以算一个。一旦小卖家为淘宝赢得了未来,淘宝就开始变脸。

当然,这和网站天然的限制有关,入口太少,卖家太多。但也和监管有关,严格的监管迫使淘宝不得不像个城管一样对待小卖家,结果,尾巴毛被越拔越少。把自己的尾巴毛在外界看来是疯狂的举动,但在严格的监管下,一切都是可能的。

另外,我还认为,国内有一个非常可惜的长尾案例,就是康盛创想。如果说国内哪些企业对中国互联网的贡献最大,我想,康盛创想即便不是第一,也绝不比其他巨头差。康盛创想做出了国内最优秀的软件,供全国大大小小上百万网站使用,然而这些尾巴毛却为康盛创想带不来太多收入,并且随着张三这样尾巴毛的死去,康盛创想的尾巴变秃了不少,令人扼腕。

张三之所以把中国移动也称为长尾,是指中国移动雁过拔毛的特征,拥有超强的收费能力,又养着一个不小的寄生集团。

然而中国移动也不得不拔自己的尾巴毛。一是出于自愿,如同最初中移动整治sp之时一样,当sp发展到一定程度,中移动发现它很赚钱的时候,就决定自己做,于是sp死光了。

二是出于领导想当官的压力。如今新领导上台后所谓的新政就是如此。

但张三最精彩的观点是,整个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长尾。但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拉?严苛的法律使人们胆战心惊,且不纯粹是法律,还有各种各样非法律的压力。税收机关则虎视眈眈盯着任何一个可能的税源,不管是海关的关税,还是网商。到处充满了拔毛者,那么尾巴能不秃吗?

我记得一位老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监管者最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被监管者在合法的范围内能够得到足够的利润,如果做不到,那么出问题的绝不是被监管者,而是监管者和法律本身!

网易科技专栏作者:郭建龙

工程师在创业团队的技术挑战

曾经有不少人对我问过类似的问题:作为技术人员在创业团队(或是小公司)工作,技术上没什么挑战,觉得自己得不到锻炼,我该怎么办?

的确,就说互联网这个领域吧,创业团队或是小公司的网站规模往往并不大,或者至少要从小做起,用户访问量和那些大型网站在当下自然没法比,从这个角度上看,很多中小网站的确暂时面临不到这些高并发、大流量、高可用的这些“严峻挑战”,另外,团队的职能岗位甚至也没有大型公司那么齐全,人家连做配置管理的团队规模甚至都比你整个公司人多,似乎在小团队作技术的出门都低人家一头,见面不好意思打招呼,真的有必要妄自菲薄么?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大一点的公司里面,最不缺的就是解决复杂技术上的资源,但是有意思的是,遇到技术“挑战”的其实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工程师,大多数工程师做的都是相对可以规范起来的事情。或许有人不信,但是你要知道在团队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很多技术人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一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就去请教那些比较资深的同事,往往放弃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有些情况甚至他们也不敢承担风险,那么,你认为这种情况对他们会有多少挑战?

我们前面说到了复杂技术,以前关于网站架构设计、大规模集群、海量数据处理等主题,多少都还有一些神秘感,但是最近几年来,相关技术文章带来的信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开放,不夸张的说,构建一般的大型网站的技术,你可以通过公开技术信息获得所有的细节内容。当然,有了这些,就好比你已经有了一份蓝图,具体的施工还是要自己控制。不要误会,我不是说创业团队的技术人不会遇到技术难题,如果真的遇到目前能力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求助于社区,利用群体智慧。和那些封闭的大公司的技术团队所拥有的资源相比,这是更为辽阔的空间。注意,解决了问题不是最后一步,要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起来。有若金庸小说中的北冥神功,要善于化为己用。

有些人把挑战等同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人把挑战看做一种憧憬,想象那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我看来,真正的挑战恰恰是你不愿意做、不愿意改变、当前做不好的一些事情。

在创业团队你可以做的一些更有挑战的事情:

重构自己的代码

如果是开发人员,随时要记得的事情是如何改善自己的代码质量。要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技术人,重构或许是是随手可作的并且切实可以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件事情。有好的代码为基础,才有可能随时面对更大的系统压力。要记住小网站有可能发展为大网站,技术人需要的是提前做好准备,为你的代码,为你自己,为你的团队。

自动化日常工作

有人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团队什么事情都要我做,我怎么有时间去搞什么重构?那么,是否可以将一些日常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尽可能的自动化,比如日常发布是否可以自动化?测试工作是否可以自动化?安全检查是否可以自动化?有了这些为前提,你肯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良好的开发习惯

在一个团队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开发习惯会让你节省时间和精力。比如对版本工具的掌握程度,如果连 SVN 都缺少使用意识的话,很难想象团队协作开发的时候会搞成什么样的局面。也不要抱怨团队的同事没有好习惯,他们或许正需要你的帮助呢。..用你的行动,去带动他们。顺便问一下,你平时为代码写注释么?

改进自己的产品

复杂未必是最大的竞争力,细致和精致有的时候是更好的竞争力。很多技术人员做到最后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对用户并不重要的功能和产品,而最重要的产品反而疏于改进。这未必都是别人的错,如果自己能够对产品和业务有足够的了理解的话,你或许会驱动团队少走弯路,做更正确的事情。

提高资源使用率

别人用数台机器支撑的访问量,换了你,能否用更少的硬件支撑?这些方案是可扩展的么?是可验证的么?遗憾的是,我看到多数小团队硬件利用率甚至比一些大团队更低。如果听任低效的代码、冗杂的产品功能不去改变,那么可能的确要面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窘境。

规划资源的能力

团队小的时候,整个产品架构、整个网站架构的信息收集并不难,让你建立起一个全局的观念相对更为容易一些。注意分析整体架构的演变,根据自己的理解,一步一步预期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顺便问一下,你给自己的网站画过架构示意图么?

保持学习的热情

我在前面说到了网络上的技术资源的丰富性,你是否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吸收这些技术经验,是否养成了评估某项技术成熟度的能力? 什么,学了用不上?问题是再大的公司在技术上也是要有取舍的,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用更为合适的技术而不是看起来更“先进”的技术。

这个清单肯定可以列得更长,至少还应该包括沟通技巧的改进、传授技能给他人、塑造技术影响力。看似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事情,其实在大的团队大的公司,我觉得有挑战的也都是类似的事情,我也不确定哪一个对你来说更难做到。不过真的能把这些都做好的话,或许蓦然回首,那些所谓的挑战对你来说已经是浮云。

说到底,不能靠环境改变自己,如果你自己要改变自己对你收益是最大的(当然挑战也大),而要环境改变你会让你更为痛苦。只要你愿意。而且,在规模较小的团队中,你的改进会直接体现到团队的整体上,不要忘了,你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团队越小,你的影响力就会越大,等到团队壮大起来,不就是你有更大职能的时候么?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团队虽小,但是人均产出未必不如那些大团队的成员。正好比做手表的做到巅峰,不比造飞机的少赚多少。总有一天,很多技术人会以在小团队工作为荣。

挑战不在河对岸,就在你面前。

作者:Fenng 丁香园CTO 原支付宝数据库团队负责人

微博地址:http://t.sina.com.cn/fenng

出处:DBA NOTES

极客观察: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

一个伟大的产品发明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你可能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某个产品让你着迷,你也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一些公司总能制造出你想要的产品。来让我们看看这些公司到底用什么东西吸引着你。

极客观察本期的话题是: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我们将会从“贪婪”、“色欲”、“虚荣”、“窥视”、“懒惰”等角度来间隙各种互联网产品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推广、前进。

极客观察的第一部分:贪婪。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贪婪也推动了这个社会的进步。有关销售的网站都巧妙的利用这人性的弱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贪婪是推动销售的中坚力量。从总体来说,无论是团购,点购,秒杀,还是抽奖,该类网站统一的制胜法宝就是价格极其低廉,巧妙的运用了低价这一特点,充分的激发人类贪婪的本性,一次次心甘情愿的点击购买。贪婪也让这个社会的大量资源被无情的给浪费了。

1、团购

以时下最为火爆的团购网站举例来说,超低价格的诱惑是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以低至三折甚至一折的价格能享受原本昂贵的产品或服务,这恰恰击中了人性贪婪的弱点。使很多没有消费需求的网友盲目的参与了团购。

团购网站都巧妙的设定了消费时限,迫使消费者怀有“今天不买明天就错过的心态”,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团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花费得更多。

结果,贪图便宜的心态就导致了很多人在大量团购之后感到很焦虑,因为当初购买了太多的团购卷,又没有找到特别合适机会去使用,而且已经临近有效期。于是便疲惫的奔波于各类商铺中,体验着那些同样也打了折扣的产品和服务。

2、点购

最近非常流行一种新型的购物形式:点购。

用户可以按照一定价格购买竞拍权利(一般为1-2元),每次竞拍将使该产品价格增加0.01元,并且同时增加20秒竞拍时间。当竞拍倒计时归0时,当时的领先者即最后出价的用户便赢得该竞拍,最终用户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走该产品。

这种类型的网站以非常低的成交价格吸引着众多用户。例如,价值5000元的 iPhone 4 手机竟以200元的价格成交,如此低廉的价格,激发了用户贪婪一面。使得很多用户不计金钱和时间成本的无限制投入,为网站创造了大把大把的利润。

赢得产品的人变得更加贪婪,想去赢得更多的产品。没有赢得产品的人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金钱和时间,不得不再次投入让收支平衡。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贪婪的魔力。

3、秒杀

同样很多网站也非常流行一种叫ʻ秒杀ʼ的购物形式。

所谓“秒杀”,就是网络卖家发布一些限量的超低价格商品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购买。这恰恰激发了人们无限的贪婪欲望。由于商品价格低廉,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有时甚至只用一两秒钟。

“秒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过三个月时间。这种购物形式同样的会吸引很多人购买本不需要的产品,并且真正优惠的精品提供量都很少,很难抢到。这就没有满足广大客户的贪婪需求,使得类似这种活动很难再次激发出人们的购买欲望,所以这种购物形式正在走向落末。

4、抽奖

虽然秒杀越来越不给力,但是ʻ抽奖ʼ这种非常普通的行销手段却长盛不衰。

特别是大量的出现在团购网站上的各类抽奖活动。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推出过类似“0元购IPad”等活动,甚至于去抽奖“一套房”。这里也是利用人们贪婪的心里,去让客户注册,购买。并且与此同时获得大量的用户资料,之后在对其进行大量的团购宣传,重新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就像人人都想中彩票,但是不知自己浪费了时间以及进入了下一个贪婪陷阱。

5、下载

我们身边或自己或许都有这么一种习惯,如果宽带是包月的话,就不舍得浪费每一秒钟,无时无刻的在下载根本不需要的内容。

比如一个用户想下载一本书,后来发现自己下载了上千本书,到最后估计一本书也没看成。但是这种贪婪的心态给他们带来了满足感。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用户半夜挂机下载一堆将来有可能会用到的文件,从而推动了下载软件的发展和移动硬盘的发展。

6、存储空间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您可以推荐你的朋友来增加自己网络硬盘的容量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追求最大容量而不顾自己的实际需求。这些商家都利用了用户“想要更多”的贪婪心理,让用户主动的为自己宣传。用户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但是用户的贪婪的渴求是难以被真正满足的。

极客观察: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二)色欲

色欲是人类发展繁殖的基础和动力,同样也是网站发展壮大秘密法宝。从目前来看,厂家利用美女对那些饥渴的玩家进行心理上的刺激。其实色欲不应当只有美女这一种形式,所谓食色性也,或许我们今后更多会看到由帅哥组成的营销手段,更或者是美食。

1、美女社区

美女人人爱看,美女多的地方,人气自然也就旺。于是,一个以遍布美女为标榜的社区类网站——美空网,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不到半年流量就超过了百万大关。很多兄弟们在美色的诱惑下登陆查看美空中的美女,并且非常积极的传播给身边的朋友。

这个网站恰到好处挑选出了精品美女,不仅有图片还有视频,充分满足了各位仁兄的欲望。从而推动这个网站的发展,而且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这就是美女的魅力,这就是色欲的强大。

2、美女ID

在网站推广里,“美女ID”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几乎现在各个社区网站或者SNS网站,充斥这各种美女ID,从头像到相册,从诱惑发言到激情日记。全方位的激活大众色欲需求,激活网站流量的增长。其实我们或多或少的是因为某个美女ID从而注册某个网站或服务,在注册之后会发现更多的美女ID向你扑来。最近有一个好玩的现象就是在社交网站经常有美女ID要加为你的好友,你在不忍心之余就遭受了大量的垃圾广告。这就是色欲惹的祸。

3、胸

社区通常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用户的参与。例如,猫扑网站之前举办的“美胸大赛”,吸引了众多眼球。各种各样的有关美女的帖子也为社区填“色”不少。

4、美女玩家

很多游戏也以色欲作为出发点,推广自己的产品。首当其冲的就是某款游戏给“美女玩家”发工资。美女玩家只有通过严格的审核才能通过,每个月都能收到游戏公司发的红包。这样的举措极大的鼓励和吸引了大量的美女玩家来玩这些游戏,正是大量的美女陪伴左右,在此同时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色欲这个欲望满足了双方的情感。从而让游戏发展壮大火爆起来。

5、美女工会

更有甚者,看出了厂家利用色欲来吸引玩家的手段后,自行组织了“美女工会”,就像是经纪人公司一样。这种美女工会不仅吸引了各个游戏厂家争先恐后邀约他们入住自己的游戏,同时工会也创造出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不只是厂家可以利用色欲这种人性的弱点,群众也可以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组织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极客观察: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三)虚荣

人生的价值就是获得别人的肯定,过分的追求不合理的或者虚假的表扬就是虚荣。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虚荣使一个人上瘾,同时也极易容易影响他人,这就是虚荣强大的力量。现在众多网站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下大力气在体现用户价值上面做足了文章。

1、等级制度

使用QQ的用户都知道,如果你的QQ上有多个太阳,这证明了你的QQ资深身份。用户不得不长期的定时的使用产品来证明自己的高人一等的身份。腾讯巧妙的利用这种等级制度满足了大家虚荣的渴求,导致长时间的活跃用户在线,并让腾讯获利无穷。用户之间互相攀比导致更多的人追求更高的等级,也影响了周围的人。

这也是把游戏的等级部分延伸到游戏外。现在有更多的网站加入进来,人人也开始的自己的等级划分,各种消费的金银虚拟卡等等,无一例外的利用了人们虚荣的弱点,迫使人们做出了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2、号码抢占

抢占各种资源也是虚荣的一种表现。不惜代价的搞到并维持漂亮的QQ号码,例如,现在身边有些朋友每个月迫不得已支付10元来保持住自己7位的QQ靓号,并且使用了越长时间的东西就越难以放弃,这都是因为当初的虚荣。更有甚者,当初为了证明自己多么厉害,竟然花费上百元点亮各种QQ标示。这就是腾讯利用虚荣这一人性的弱点演奏出来的一首首好曲。

3、位置服务

原本LBS是很无聊的,但是正因为加入了各种勋章,虚拟称号之后就变得火热起来。这同样满足了人类的虚荣的心里,用户为了各种徽章和称号,自愿去自己原本不想去的地方去Checkin(签到)。同样因为是虚荣,用户会向周围的朋友宣传自己的成就导致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就是虚荣强大之处,需要别人的认可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

用户通常都有持续登录Foursquar、Gowalla以及Facebook地理服务的心理需求,并不是因为想要告诉朋友他们在哪,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在某一地盘上的领主地位不被他人取代。同时,对于那些没有成为领主的用户,他们也会努力去从现任的领主手中夺取这一称号。如果你因为经常忘记check-in而让自己没有机会成为你所在的办公室或者咖啡馆的领主,沮丧感将随之而来。

4、微博

微博也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虚荣。用户可以炫耀自己的粉丝数量,这就激发起互相攀比自己的粉丝数量。同时网站也提供一项服务“分配粉丝”,这就是在新用户刚刚注册时候分配一些用户给他们,这就给网站提供了另外一条吸金途径。

用户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发送内容的转发数量,转发的越多越能满足他们内在虚荣的需求。这就迫使用户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内容去吸引自己的粉丝转发自己的内容,从而进行了一个良性循环。

极客观察: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四)窥视

强大的好奇心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窥视行为,了解别人成为窥视的最大动力,同时窥视成为了社交网站中最强驱动力。

1、博客

博客天生就是用来被人窥视的,以方便可以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以及可以让想要了解你的人提供一种渠道。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因为想去窥视某些人的博客从而使用某种服务。并且用户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博客信息去推测,例如,你可以通过观察你女朋友的博客,去了解到谁经常浏览她的博客,又有可能和谁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等。因为满足了窥视这种心里需求,使得人人网,开心网等众多社交网站发展迅速。

2、隐身

正是因为网站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使得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谁看了这个照片,谁在这个月内浏览你的博客过多少次等。这就使得有些人不愿意留下自己的痕迹去窥视别人,从而隐身这项功能就诞生了。它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窥视的心里,让他们安心的去看自己想看的内容从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3、名人博客/微博

名人博客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满足群众对于窥视他们的渴望。

名博经常会爆一些小料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的博客,粉丝们也想了解名人的私生活,会经常去看名人的博客,窥探他们的生活。

极客观察: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五)懒惰

懒懒定律:凡是优秀的用户体验,必定是满足人性懒惰的。

懒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懒惰,汽车代替了步行,计算器代替了算盘,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邮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都专门向懒人提供,况且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是懒人。人人都需要可以让其可以懒惰的服务。

1、快捷键

一个拥有大量可以快捷键的产品总是受人欢迎的。

比如Google的各个产品都是用统一的快捷键,你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任务,懒惰的你可以尽量减少手臂的移动。大量的快捷键也可以让操作变得更加流畅,手可以呆在一个区域内去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耳熟能详的快捷键有复制,黏贴,撤销等。

2、网购

男人袜是一个网站给懒惰的男人设计的网购网站。很多男人都不在乎穿怎样的袜子,因为袜子一般不会露出来。也很少专门为了袜子去商场,最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穿着有两个窟窿的袜子。

“男人袜”用极其简单的步骤满足了这帮懒惰的人的需求。这个网站甚至不用注册,直接使用支付宝支付一年的袜子费用,然后每三个月收到三双袜子。这样就非常完美的解决了“穿洞袜”的问题,中间的过程也极其简单。人类懒惰的本性让不懒惰的人找到了商业契机。

3、简单

当遇到新的事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以懒惰为借口拒绝学习。但是苹果公司对这点把握的极其出色,它制造出了很多学习门槛极低的设备,这让这些懒人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种极其简单的产品或者服务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说,最简单的文件共享网站Ge.tt,只需点击四下鼠标就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共享给别人了。

Twitter为何流行?两个字:简单。简单是表象,隐藏的是懒惰。140字,不是限制,是自由。只能输入文字?很好,我本就这么懒。懒对于用户体验来说,就如五弦琴的第六弦,看不见但却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http://www.geekpark.net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出处和链接。

文章作者:极客公园的管理员supergeek

怎样打造一个酷网站?

编者按:本文由Bannka联合创始人Dennis Chu供稿。这是他在先后创办Vantica 和Bannka后总结的一些创业心得。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创业者或者产品经理,你大概像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一样,梦想建造出这个世界的下一个Google或者Facebook. 你需要每天作出各种各样的决定,而你作出的这些决定往往决定着产品的成败,这里是一些经验原则,你也许会它们能够帮助你清晰地思考,并且作出困难但是正确的决策。

1. 小即是美

这很好理解,你没有足够的资源建造任何大的东西。如果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很小,你投入的成本很低,用户也更加可能尝试。如果他们喜欢,他们会告诉他们的朋友,这是唯一有效的和零美元的营销方式。

2. 想用户,不要(太多)想竞争对手

你需要发现用户要什么,我知道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因为如此,你才需要很多时间思考、测试和改进。而如果把时间都花在研究你认为的竞争对手身上,你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思考的时间,结果很可能导致你无法理解你的用户,这增加了犯错的风险,而犯错误的代价很昂贵。你得尽力避免。

3. 要是这个东西很难做的话,那得掂量掂量

多数的突破性创新都出乎意料地简单,如果你建造的东西很复杂,再好好想想,它也许不是那个能够带给你成功的东西。

4. 数据流动性

有很多成功的,占据统治地位的服务,比如Facebook, Google等,你要做的不是重新建造一套你的社交网络和搜索服务,你要做的是让自己的服务保持数据的可流动,因为人们不需要搬家来使用你的初创服务,你要让人们能够带走他们产生的数据。你要提供工具为数据流动提供方便。

5. 不要像恐龙那样行事

你不能像Google或者Facebook 那样行事;他们有钱有一堆的聪明人,做任何事请都比你占优。你需要思考、聚焦在任何足够小的事情上,直到你拥有优势。同时也要注意它是可以扩展的(Scalable)。

6. 不要拷贝

很多创业团队喜欢拷贝他人的创意,即使不考虑名誉和自尊心,这也是一项危险的策略,因为你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聪明人,有很多其他的聪明人也在想着和你一样的事情,复制一个成功的东西简单、低风险而且快速。但是你很快会发现你和你的克隆兄弟姐妹陷入了一场狗咬狗的苦斗,没有人能够活着出去。

然而,投资到创造一个新事物中,可以让你获得一个“不公平的优势”,那就是对用户、市场和人性深入而准确的理解,拷贝者不具备这项优势。

如果你要给我举例说某某著名创业者连续拷贝,名满中国的实例,我敢肯定地说,你说的那个人,肯定非常羡慕Twitter或者Facebook的创业者。因为他们上电视访谈节目的时候,不必回答电视记者那些讨厌的问题。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techcrunchchina.com/7638

本文来自TC中文。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个人之势与门户之势

A、个人之势

我近来总是在讲“势”。

做产品需要三种势:
1、推广手段是否能精确覆盖到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群?
2、团队的核心岗位是否齐备又给力,尤其是团队中有没有典型用户,专家用户?
3、有没有能满足自家用户需求的,独到的资源供给?

若三者皆备,则事已半成。反之,缺了任何一样都举步维艰。

我们做产品也好,或做任何一件事也好,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沿着优势去设定目标,而不是沿着一厢情愿的愿景去设定目标。这时你很可能发现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现有环境的优势不多,劣势不少,无法支撑你做出什么大响动来——但人人都喜欢大响动。于是霸王硬上弓呗,怎甘心寂寂无闻。

霸王最后在乌江边上抹了自己的脖子,尸体被砍成五块,被刘邦的部将吕马童之流抢去领赏,便宜了这五个新提拔的侯爷。

当然,这些都是废话了,一则我之前反复讲过,二则知易行难。务实的对策也有三种:
1、只做有优势的事情,哪怕积小胜为大胜,不强求高举高打,不奢望一战成名。
2、如果存在劣势上的瓶颈,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目标,主动克服它,不要指望时光流逝能解决任何问题。逃避多半会将你带入更深的困局。
3、实在无计可施,那就换一个能借势发挥的工作环境。

以上对策和它们的排序一样,1比2重要,2又比3更重要。即便你严格地按照这些建议来做,也有可能依旧平庸——这倒很正常。机遇本来就少,未必被你碰到,天底下哪里来这么多“出人头地”。话虽如此说,操纵命运的仍是你自己的手。

最近豆荚老是跟我提到一个做淘宝服务的个人网站,叫五六折,讲它如何如何好,我一看,果真很赞。站长“刷刷菜”很有能耐,一个人(或几个人)折腾得这么好,很不容易。让我们这些自命专业的团队相当惭愧。由此联想到,这两年总有人问我,哎有没有什么好想法,好项目,大伙儿一起干一票。答案是“槑”。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在不停问自己,问来问去无解,只提得出垂直电子商务、本地化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这几个大方向。言出如屁。

直到看见五六折之后,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为什么刷刷菜能做出来这个网站?不仅仅出于头脑灵活,执行力也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个资深淘宝用户,他了解淘宝的市场规则与用户心态。为什么我只能讲一票大且无用的废话?因为我成天看的是互联网新闻,IT行业研究,不同的视野决定了不同的发现。粗俗点讲,你吃什么就拉什么,懂什么就做什么,精通什么就能发现什么。

拿最好的汽车垂直网站,汽车之家举例子。李想当年做autohome,除了看好行业前景之外,他本人也是一个资深车迷,成天泡爱卡论坛。有这么一个既懂汽车,又了解车迷,还知道怎样做产品的老板,当然容易成功。历史上无数无数的案例教育我们,产品成功人士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兴趣爱好”。只有爱好才能帮助你真正熟悉用户与市场,专业则只是进入市场的工具。如果你看不透这个市场,看不到机会看不准需求,再强大的工具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个人,自以为勤奋,每周工作70个小时,放弃了一切爱好投入事业,反倒变得目光狭隘。回想起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2002年在CBI做副主编,为何春风得意?那是因为我从1984年开始玩游戏(街机猪仔射狼),是个不折不扣的重度单机玩家,与读者感同身受,当然容易做出来他们爱看的版面。后来为了工作,游戏也不玩了,小说也不写了,电影也不看了,狗也不养了,每年最多旅游一次,即便买了5d MarkII也只在旅游时拍个几百张,其余时间闲置沾灰。看上去鞠躬尽瘁,其实是自绝于社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年来每天必读50条IT资讯,知天下而不知人,写评论文章倒是头头是道,可哪里能找到什么新的市场机会呢?

想透了这一点,心里黯淡,这些年付出这么多,反受其累。当生活中只剩下工作的时候,想象力就彻底完蛋了,目不能视物,唯手上有力,好像一个盲人按摩师。很多人和我一样总喜欢干大买卖,心思却放在谋略上,不在真实的那个市场上。你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那个市场,只觉得有利可图,打算进去捞一把,当然是一幅局外人的心态,缺乏典型用户的热情、好奇心与敏感触觉。你以为已经体验足够多,其实所知所见与真正的爱好者相比,只不过冰山一角。

回顾我不久前说过的一句话“坐而论势,腹中枯槁”,其间关节便在此处。在互联网上,机遇多来自于创新,真正能创新的人必然是用户专家与技能专家的合体,而成为用户专家最可靠的途径,正是多年爱好的浸淫(还能积累一大票人脉关系)。兴趣爱好即个人之“势”,那些日子过得多姿多彩,花样百出的人更容易发现并抓住市场机会。换句话说,好想法与好项目往往来自你的生活,而不是你的头脑。

常觉得,性格、爱好这些东西决定了人的一生,相比起来,聪明与勤奋反而次要得很了。

B、门户之势

以前写过篇日志叫《大平台的局限》,回想起来,两年半前谈的也是这个,做产品项目很难从门户借势。局外人不知就里,觉得你们门户有钱有势兵强马壮流量汹涌,做啥不牛逼啊?但你想想,除开网游,再除开腾讯这种产品基因的公司,其余三大门户最近5年新做出来过什么牛逼的产品么?

扳着指头数,也就是新浪博客与新浪微博。余者碌碌。

难道门户里做产品的家伙们都是傻逼来的?

倒也未必。归根结底还是势的问题,逆势多而顺势少。局外人看我这句话,觉得不可思议。你们动不动几亿的注册用户,每天几亿的PV,好意思说自己不能借势?

借什么势,借推广的势吗?诚然,门户有巨大的流量,但来自于基础服务与新闻频道的主流用户群极为庞杂,对大部分产品来说很难精确命中目标对象,以至于推广效率低下。内部推广行为不仅在种子用户的积累上缓慢无力,更加导入大量的杂质用户,反倒驱逐优质用户离开,对注重专业气质的垂直产品拔苗助长。

那么,品牌方面的势又如何呢?门户确有一个响亮的品牌,但同时也是含混的,指向不明的品牌。如果你希望建立某个主题应用“鲜明的子品牌”,却不在传统门户业务的主干之上,则负面拖累大于正面提升,使品牌缺乏个性化的魅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希望建立的专业品牌总会被门户本身的综合印象所侵蚀,二级域名的入口偏弱,又受到各种全局性设计规范的干涉。品牌的起步点比别人高,但天花板却比别人矮。

好吧,至少门户的人数众多,人才济济,这总没错吧。当然没错。但人才被上百个项目小组稀释以后,有可能每个组都凑不齐关键位置上的人才。编制往往取决于大部门战略,而不是产品实际需要。更要命的是,产品往往由项目组与公共部门共同完成,对口的公共部门服务于几十个项目,大家都在拼了命地抢人——别说人才了,就算凑齐策划/运营/UI/交互/用研/开发/商务这些岗位的人数也极不易,木桶效应屡见不鲜。

从同一个道理出发,即便门户的流量汹涌,分到每一个项目中的推广位却是相当有限。再加上门阀之别,部门之间的资源共用性差,各自为政,使得很多事情“看上去很美”,其实跨出自己的部门地盘就寸步难行。

最后,有些小公司可能还要羡慕大公司在管理上的专业性。这个嘛,利弊参半,说是弊大于利也不为过。因为大,所以迟钝,人员架构僵化,政策制度的适应性差,为了统一标准降低管理成本,支线业务的管理必须为主线业务作出牺牲。更别提上层政治带来的方向性干扰。而严格的KPI导向基本扼杀了大部分的创新,因为承担不了较高的风险成本,较长的发展周期。但不采用KPI又无法形成内部的长期约束力。

综合以上种种不利,在门户之内,只有公司战略级的产品才有可能突破这些障碍。然则战略大项目一两年出不了一砣,出了也未必是前程似锦。就像新浪做博客微博大获成功,缺一不可的关键因素是:

1、博客和微博的阅读人群与新浪固有的新闻用户群接近,实现平移效果
2、正确的方向,时机,以及公司战略层面的千金一掷
3、长期积累的名人资源
4、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尤其是运营执行力
5、丰富的推广资源

你看,只有第五项才是门户的传统优势,另外四项针对博客和微博的产品特性,可谓量身定制,再难找到下一个Mr Right——可曾记得同为战略级投入的新浪播客铩羽而归。故而门户做产品,由于推广不力,品牌模糊,人才与编制不齐,可调用的资源不足,以及管理上僵化受限,做到60分易,80分难。能同时克服这么多问题,谈何容易,成功率自然不高。完全不是外界意淫的“插根扁担都开花”。这些问题并非门户独有的软肋,搁在其他大平台上也有哀声夜啼;并非我天朝上邦的国情,搁在欧美同样是笨拙的大象。只有Google(天才工程师驱动)和Apple(天才CEO驱动)的管理体系,才能在大平台上做出一番创新的事业。

简而言之,如果你只是希望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大平台很不错;如果你对产品还有狂热与虔诚之心,则更适合去一个核心成员都很优秀的独立环境,整个公司围着同一个产品打转,做成一番事业的概率更高。

其实我这样讲也算不得公正。小平台有小平台的势,大平台有大平台的势。在任何环境下工作都得顺势而为。你在小平台不去好好利用独立专注的产品空间,却羡慕门户的资源优越;或者在门户不去顺应大部门的利益诉求,却拿出创业者的架势来,都是扯鸡巴蛋。首先弄明白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根据目标来选择适合的环境,根据环境来选择该做的事情与做事的方法,不要变成一个只晓得怨天尤人的牢骚鬼。

我这些年,逆势而行很多,心中惭愧。一门心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既不走,又不去努力适应环境。虽自负于个人能力,反倒因此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蛮干,自然不成气候。下半年来的反省希望对未来的人生有所指引。

用HTML5消磨时光

引用地址:http://www.chinaz.com/Design/Pages/0RQ295002010.html

HTML5 渐入佳境,它强大的功能正被逐渐挖掘出来,各种实验性应用层出不穷,本文介绍几个由 Hakim El Hattab 设计的 HTML5 趣味小应用,它们非常有趣,我刚刚在它们身上消磨了两个小时。当你体验完这几个小应用,会发现 HTML5 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Sinuous

在浩瀚的星系间履行,小心装上些红色的星球,绿色的星球可以吃掉,可以增加体能。

开始体验 >>

Bakemono

鼠标在页面空白位置点击,这个小怪物会扑过去。

开始体验>>

Keylight

我太喜欢这个小程序了,在一个空房间,双击鼠标,会放置上一个小球,当放进两个小球的时候,一道粒子束在两个球之间撞击,并发出悦耳的声音,随着小 球的增多,粒子束在每个小球之间穿梭撞击,离你越近的小球,声音越清脆,音调越高,这样就形成了连续的音乐。

开始体验>>

Blob

一些果冻样的东西,会滑向你鼠标点击的位置,在果冻球体中间点击,会将它扯成两半,它们在到处滑动的时候,还会再溶合到一起。

开始体验>>

Magnetic

 

也是我最爱的一个小程序。鼠标在夜空中双击,可以创造一颗恒星,同时创造出十几颗卫星绕着它转,你可以创造很多这样的恒星系,当它们中的某些靠近到 一起形成质量比较大的恒星系的时候,可以吸引更多的卫星绕着它们转。

开始体验>>

Trail

五颜六色的彩带,随着鼠标飘动,鼠标不动的时候,便围着鼠标箭头旋转,非常简单,但很流畅,视觉效果很漂亮。

开始体验>>

Particle Depth

很 Cool 的三维效果。

开始体验>>

Wave

水面随着鼠标形成波浪,水面的浮球也随着沉浮,效果非常棒。

开始体验>>

Particles

粒子在屏幕上飘动,遇到鼠标的时候膨胀。

开始体验>>

译者注

这组 HTML5 实验应用加载速度非常慢,初以为是 HTML5 本身性能的问题,研究过源代码才发现,原来页面上调用了 Twitter 的饰件(http://platform.twitter.com/widgets.js), 因为世界上压根没有 Twitter,我们早就知道,但这些网页不知道,所以还傻傻地去连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用 Godaddy 的服务器测试,每个页面大约需要 0.2 秒就打开了。有人说,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

申音:被人为割裂的中国互联网

引用地址:http://u148.net/article/24663.html

我有两个朋友。

L的公司在上海,大半时间跑广东。他是华南某所不太知名的大学毕业的,小眼睛质朴男,多年以前还是个文学青年。哥们做手机网游的,我见他使过好 几款手机,但最贵的一个也不过1千多块钱。比起什么Web2.0、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他更关心珠三角的几千万农民工和城市边缘的大学生“蚁族”,怎么关 心?在东莞的夜宵摊上跟他们拼啤酒,在富士康厂区外网吧里刷夜,跟靠做他们生意开上宝马的便利店老板扯淡……

W猫在北京中关村。他从小就是个脑袋很大眼睛发亮的天才少年,数理化成绩很好,逻辑思维超强,英文和中文一般流利。在首都某著名大学毕业后,W 直接去美国名校拿了硕士,接着回国创业。我一直觉得,他是硅谷Geek们的中国版。诸如iPad之类的新技术玩意,我总能第一时间从他那儿找到。他也是国 内把玩Facebook、Twitter、Groupon、Foursqure的人。啥叫互联网的未来,W做的网站就代表互联网的未来。

W比L拥有更多的掌声和名声。但遗憾的是,他做了好几个连投资人都觉得很酷的网站,却始终没有挣到大钱。原因不外如下:要么是起个大早,却被一 大堆抄近道的同行给围追堵截;要么因为资金接济不上,只能让一个更有资源实力的大公司直接吃掉,还有的不知道触了哪根高压线被主管部门直接暂停。

L的生意是实实在在每天都能数着钱的,他都已经可以打高尔夫了,但他并不想告诉无关人他挣到钱了。说了也没人信,几十万名月薪不到2000的打工仔拿着300块钱买的山寨机玩L公司做的游戏,每月给他贡献过百元的ARPU值,换句话说,他们收入的十来分之一都心甘情愿地送给L了。我有时也想不 通,W针对的客户明明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最有消费能力的精英。为什么他们舍得花钱买最贵的手机,换最新的笔记本电脑,下最好的馆子,在网上却什么都要免费。

圈里公认,只要是W做的事情必定引来围观。同行也好,媒体人、营销人也罢,口口相传,网站流量和用户量几乎是一条直线往上蹿。但奇怪的是,过了 没多久就停止上升势头,开始跟中老年同志的心脏一样来回震荡。我也问过L,他的这些草根用户没几个有自己的电脑,更谈不上3G,究竟是怎么发掘的?L笑笑说,网吧都不是最有效的渠道。厂区周边有很多便利店,工人一下班就聚到哪儿。老板提供一台电脑,里面装了各种手机用的游戏、MP3、电影,再备一本类似早 年K歌房里的“点歌簿”。不用上网,拿根USB数据线,想要什么下什么。还有更方便的,用手推车直接送到宿舍门口。

有次跟L吃饭,他提问我:如果一款游戏要打入45万富士康工人的市场,该请哪位代言人合适?我先猜周杰伦,摇头,丫目标受众是城市,又猜春哥也不对,她只杀伤学生和少妇,怒了,决定猜当红的凤娇,还是被鄙视!正确答案是凤凰传奇,有百度歌手榜单为证。备选是慕容晓晓。完全超出我知识范围,还好我没猜韩寒。

过去W单纯地以为凭技术就能改变社会,现在他知道你可以不过问政治,但政治会来过问你。不过,要让一个海归精英学会怎么跑门子疏通关系确实有点臊。L曾经愤青过,但如今很务实,好的商人都是知道怎么看《新闻联播》的。他挺关心运营商的人事变动和扫黄整顿,还搞过几次工友联谊会,虽然目的是为了推 广他的游戏。前一段富士康工人“12连跳”,他很严肃地跟我说,这事他们有责任。我吓一跳。L讲,那些一想不开就跳楼的年轻人正是他的衣食父母。一部手机通常就是这些工人唯一的娱乐设备,与厂外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他们有责任让工人们更快乐。

我所认识的投资人都对W评价很高,但却更爽快给L投钱。因为他们的心里也明镜似的:在中国,做精英的只能赚吆喝,做草根的才能赚着钱。腾讯、百 度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上海那位梳分头打摩丝的笑星说过一句经典:我是喝咖啡的,北方那两位是吃大蒜的。咖啡是舶来品,感觉很洋气,吃大蒜却有益身心。今年炒大蒜的都挣了很多钱,没听说谁倒腾咖啡挣了钱。中国的互联网好像也是一样?

我曾经突发奇想,如果把W和L对调位置,情况会不一样吗?他们会更理解各自商业的长短吗?后来想想觉得这事不太可能。

W所追求的互联网,其实是一个“美式的互联网”。在美国,信息革命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 开始的,从1950后到1990后都是“数字化的一 代”。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数字鸿沟”,他们的生意与生活,工作与娱乐都与互联网分不开。这也是为什么80后的扎克伯格能够和50后的乔布斯、60后的贝索斯、70后的佩奇同台竞技的原因。

同时,美国的社会结构是一颗“橄榄”,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地区差异、城乡之别,所以,美国的互联网可以说是“全民的互联网”。

但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原本我们以为它会是一座“金字塔”,但越来越变成一颗“图钉”。W和L一个站在削尖的头上,一个站在遥远的钉帽上。中国 没有一个所谓“全民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是人为割裂的。它既存在于精英的Think笔记本上,也存在于草根的MTK山寨机中。我们的精英也许和美国同步,草根却与越南同步。

事实上,中国的“数字化一代”只存在于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20-40岁之间的几千万中产阶级。剩下的几亿中国互联网用户归根结底都只是QQ用户。互联网改变不了这个现状,能改变它的也许需要更宏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

我相信,L看穿了所谓“中国的互联网”的本质。那些精英们的欲望从来不缺乏满足的渠道,太多的企业在追逐宠坏其实有限的一群客户。相反,有一大批“数字化贫民”却没有办法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条件通过网络让自己的生活质量飞升,只能沉醉于廉价的虚拟娱乐中。L的商业很符合本土国情,很和谐社会,但他能够走出国门吗?

我一直相信,终有一天,W能做点“代表先进互联网”的事情,让美国人也能跟着咱们屁股后面学。可现实的磨难会不会打消他的意志呢?

按照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呆在自己挖的一个洞穴里,我们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而我们这些洞穴的居民却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其他的东西。而真实的世界却是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阳的地方。

不管看这个BLOG的各位精英们是否承认,我们和某些人——一群数量比我们大得多的人(中国的农民工、刚毕业的大学生等等,大概3亿人),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能关注那一群人,还会有很多机会。但很有可能,我们永远都走不出自己呆的洞穴。

—————————————————

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文字,对于学计算机的人来说互联网上的很多东西太过熟悉,熟悉到如同呼吸,从而已经被自动忽略。但是实际上中国绝大多数的网民还是站在图钉帽上的,如何从这些网民中找到一个创意曲盈利,也许才是现在巨头当道的情形下草根站长们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被选择的互联网

互联网正在被人为的割裂。以各种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传统的草根类个人网站。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甚至正在越来越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这样的格局?而互联网,又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
付费与免费之争

我们首先来看这样的一个实例。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寻找一个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稀有资源。这个资源是如此的难以寻找,直到某天,他在一个需要花费积分才能下载的私人FTP论坛上,发现了这个资源。此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
1、花费10分钟时间,赚取相应的论坛积分,以便开始下载
2、花费10分钟甚至可能更多的时间,在搜索引擎上继续寻找其他免费的下载
在这个时候,这两个选择,可以说是等价的。我们假定这两种选择都只需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于是得到了这样一个公式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10分钟
可以说在这个行为中,免费下载所花费的代价,事实上和付费下载是等价的。
但是这只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前提上的,那就是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够找到免费的替代资源。当这个时间开始增长的时候,公式也随之而改变。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20分钟
在总代价仍然相同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中,免费下载需要付出的更多,才可以得到与付费下载相同的结果。
在这样的时候,用户会趋向于选择付费下载,也并非不能理解的事情。
付费下载节省了用户寻找的成本。这也是为何付费的资源始终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
再谈框计算

作为一个难得的实例,我们继续以百度的框计算为例,进行分析。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想要寻找一个软件的下载,两种方法:
1、访问常规的软件站;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进入下载页面;找到下载链接然后开始下载
2、访问百度;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框计算中的结果开始下载
很显然,框计算节省了用户的步骤。也可以说,框计算节省了用户寻找资源所需的时间成本。
在某种意义上,框计算实现了和付费下载一样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百度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现在互联网的一种趋势。而出现这种趋势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关于Google

曾经有人提到过这个问题。既然百度能够实现框计算,为什么Google没有想到?事实上,Google并非想不到这个问题。
这是百度的图片搜索与Google的图片搜索的对比。而这也是长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地方。
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百度直接显示出图片;而Google则将用户带领至原始网站。即使现在Google的图片搜索进行了全面的改版,较之之前的版本用户体验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宗旨也没有改变。
正是这样细微的差别,早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搜索引擎。
对于站长而言,百度的做法与盗链无异,只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但是Google则可以显著的带来流量的增加。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往往他们并不关心这个图片出自一个怎样的网站;他们要的只是图片本身。
两种理念

让我我们来总结一下Google与百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Google认为,保证网站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用户应该尽可能快的离开搜索页面
百度认为,让用户找到自己的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用户最好在自己的网页上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
虽然两者在执行中有着诸多不同,但大抵如此。
决定这两种不同理念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为了保证整个互联网业界的平衡与持续性。Google并非不知道哪一种做法对于用户而言是更好的。只是这种做法,对于网站而言却是一种打击。
互联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人都可以创造价值。虽然这一点直到Web2.0时代才逐渐被发扬光大,但我始终认为,这正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无论是Twitter还是Facebook的风行,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资源的分散。有可能同样的资源,会在不同的网站中出现;也有可能更加有意义的资源,是出现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博客上。
这是一件非常棘手而严峻的事情。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小块角落,并且各自为战,最终只会导致互联网被越割越小。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也正是出于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解,百度和Google分别拿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
百度认为,如果资源分散的话,只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集中起来就可以了。基于这一理解,框计算应运而生
Google认为,资源的分散是互联网不可避免的问题,无法依靠简单的集中来解决。基于这一理解,Google试图索引整个互联网的资源
百度的做法固然容易理解,但是Google的做法却更加疯狂,也更加彻底。Google所做过的所有事情,包括对站长们发布各种工具和教程,都是为了帮助他完成这一终极的目标:索引整个互联网。
对此,我并不愿意评价究竟谁的解决方法更加优秀。因为他们对于业界而言,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Google的索引将会让互联网更加趋向于混乱和无序,但能够始终保持增长;百度的框计算将会让互联网更加有序而可靠,但中小网站终将无法生存。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水火不容?答案是,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选择

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人说,是更多的资源;有人说,是无尽的自由;也有人说,只是另外一种交流方式。在我看来,互联网真正带来的东西,是选择。
这里,我必须要感谢你在如此巨大的互联网中,选择了我的博客。即使你并不是在lolibeta.com上读到的这段文字。这并不重要,因为作为互联网的用户,能够看到这里,你已经做出了一次选择。而你的这个选择,可能会成为促使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互联网,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被选择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这种用户选择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

假设对于普通用户而已,需要访问两个不同的网站以获取自己的资源。此时,出现了一种介于两个网站之间的索引服务,可以同时访问两个网站里的资源。对于这个用户用户,他在了解了这个索引服务之后,通常就不会继续访问那两个原始网站了。因为他至少节省了一个步骤,就可以获取到和以前同样的资源。
这就是用户作出的选择。用户始终喜欢简单的东西。这一点,我之前在《界面与自由度》中就已经论证过。现在重新引用这一结果。
无论任何时候,当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用户会趋向于选择最简单的那种。互联网始终在这种以“简单”为主导的选择中,不断的前进着,直到今天。
原文地址:http://www.lolibeta.com/pc/it/1574.html